芜湖10位书记 争当招才引才代言人!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芜湖10位书记 争当招才引才代言人!

编者按

加快建设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芜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都更能成就人才。在刚刚过去的5.20,芜湖举办2023紫云英人才日活动,向全球人才发出真诚邀约,真心实意礼遇人才,真金白银服务人才,真招实举成就人才。

人才已经成为芜湖城市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紫云英花开,芜湖等您来。芜湖10位书记,结合各县市区实际情况,畅谈招才引才务实举措,竞相邀约青年英才,为芜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贡献更多力量。今天,大江资讯推出《芜湖10位书记,争当招才引才代言人!》专题,敬请关注。

用“心”做好人才文章

吴瑞新 芜湖市政协副主席、无为市委书记

近年来,无为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截至目前,无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万人、各类省级以上科研机构56家,先后荣获省“人才强市”荣誉称号,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建设名单,并连续4年入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

一是倾心引才。 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理念,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人才项目与产业项目、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统筹起来,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先后制定了《无为市关于推深做实“凤还巢”工程的实施意见》《无为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关于实施“智汇无为人才计划”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的一揽子政策。通过开展高端人才集聚、青年英才倍增等“五大行动”,去年全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支、领军人才7人、高端人才60人、大学生8422人。充分发挥无为籍在外成功人士数量多、分布广这一独特优势,以亲情、乡情为纽带,推深做实“凤还巢”工程,开展“在外成功人士看家乡”等“八个一”特色活动,成功招引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楚江新材董事长姜纯等一批无为籍优秀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据统计,去年我市成功引进了“凤还巢”项目72个,吸引了21661名无为籍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人才回家、项目回归、资本回流的良好局面。

二是悉心育才。 无为市大力实施“濡须英才”培育、产业工匠培强等“五大工程”,去年新培育“鸠兹英才”47人,新增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6人、高级技能人才690人。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本土人才培养,无为在全省率先成立人才发展学院,遴选100多名省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企业高管、创业导师等优质师资力量,开展各类培训、讲座36期,受训人员近1万人次。同时,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人才需求,与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采取定向委培的方式,开设“比亚迪订单班”“三只松鼠订单班”等,有效缓解了企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

三是精心用才。 人才引进要“求贤若渴”,更要“人尽其才”。一方面,无为市深化产才融合,做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聚焦电线电缆、羽毛羽绒、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新招引24支市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无创新创业,新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搭建用才平台,实现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举办“电缆产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高峰论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为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提供舞台。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截至目前,无为市已拥有各类产业研究院4家、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学会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6家。当前,无为正在推进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筹建“大健康与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总投资1.2亿元的无为开发区科技孵化器也即将投入使用,力争各类人才在无为创新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

四是真心爱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为了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出台了《无为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办法》,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13个方面政策支持,并组建了人才“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整合政策发布、奖补申报、奖补审核等功能,实行人才补贴资金即申即享。去年无为市共发放人才绿卡564张,兑现人才政策资金6675万元。为更好地了解人才的所需所盼,建立了市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与人才专家“结对子”“交朋友”,全年共收集办理各类人才诉求117条,做到条条有跟进、件件有回应。在搞好人才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持续完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聚焦首位产业

建设产才融合的创新高地

李新宇 南陵县委书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为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遵循。南陵将立足县情,聚焦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首位产业发展,突出创新引领、精准聚才,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着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发展格局,为推动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让“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新产品的首发地”在南陵活力迸发。

一是强化升维设计,做好“三个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做好组织保障。持续强化首位产业党建工作,成立首位产业链党委,通过“党建+产业链+人才链”,发挥党建补链延链强链作用,推动首位产业做大做强。以产业链党委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优势,激活产业人才潜力,吸引一批“政治素质高、党建业务精、服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加入首位产业。立足人才缺口,做好政策保障。贯彻落实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出台实施县“筑梦春谷”人才发展计划。编制首位产业重点企业目录,对其新引进的人才给予相应补贴,对来陵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给予配套奖励。摸排首位产业人才需求,根据需求完善政策体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组建工作专班,做好机制保障。建立2个工作专班+8个招才招工小分队+1个调剂专班工作体系,形成“企业吹哨乡镇报到”“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运行机制。按照“税收落地”和“分片包干”相结合的服务原则,为100多家首位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招才引智、党建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二是整合专业资源,搭建“三大平台”。 聚焦创新赋能,搭建产业研究平台。与国家邮政局共同组建国邮快递智能物流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快递无人机、智能仓储应用等十大实验室建设,为产业智能化提供科技、人才支撑。2022年,国邮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入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南陵国邮5G+智造产业园”荣获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奖项。发挥协会作用,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依托中国通信学会,举行邮政快递人才培养交流研讨会,与南京邮电大学等7所高校深入交流邮政人才培养工作。依托上海市工商联国际物流商会,举办第八次青浦圆桌会议南陵峰会,来自快递物流智能装备行业的200多名行业高端人才齐聚南陵,共商共谋行业发展战略大计。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与浙江大学共建“浙大-南陵快递物流智能装备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南邮-南陵快递产业创新研究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现代物流智造学院,充分吸纳高校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南陵首位产业发展。

三是聚焦拴心留人,实施“三安行动”。 实施“安身行动”。高标准建设运营人才社区,整合1767套房源,为3000多名在陵人才提供高品质居住环境和“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连片打造企业创智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周边设施,创建产城融合样板区和青年人才集聚地。实施“安心行动”。创新“人才绿卡”扩面发放机制,不断优化服务功能,提高政策兑现效率,为人才提供更加精准化、便利化、优质化服务。依托紫云英人才会客厅,打造人才宣传新阵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实施“安业行动”。依托紫云英人才产业园,提供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服务,深化招才引智服务链改革,提高首位产业人才资源供给能力,打造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立足南陵、功能完备的人才产业孵化地。

博爱人才 “镜”等您来

郝代伟 镜湖区委书记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芜湖市镜湖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重才、引才、用才的政策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走出一条以高质量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强化重才意识,树立求才导向。 只有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从心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可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镜湖区坚持把打造一支优秀人才队伍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动力支撑,优化完善人才工作格局。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区委统揽全局作用,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形成健全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落实区委书记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组织部门“直接责任”,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推动党管人才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三是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人才工作实行全覆盖考核,形成同频共振的人才工作合力。

优化引才模式,提升聚才实效。 只有实行开放的人才引进模式,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了解决好引得进、留得住问题,镜湖区不断优化引才方式,以“紫云英人才计划”为基础,细化操作规则。一是实施柔性引才,通过项目合作、技术顾问、挂职交流等方式,加大引才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二是坚持靶向招引,聚焦我区重点产业,加速产业链人才链融合,持续依托产业发挥人才价值,把对人才的招引拓展到更多“专精特新”领域。三是开展项目育才,重点依托主导产业,探索跨界人才联合培养制度,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

创新用才管理,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活力足不足、动能强不强、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体制机制适合不适合。为了用好用活人才,镜湖区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强化资金支持,通过项目补助、平台资助、人才奖励等方式,为人才落实支持资金,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人才政策保障,积极发挥镜湖区位优势,在子女入学、医疗健康、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三是盘活人才存量资源,立足镜湖区产业发展,积极谋划布局重大公共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镜湖区常态化密切联系各类人才和人才创办的企业,定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联络服务,致力于帮助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人才安心创新创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今后将持续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深度、升华服务温度,打造全方位、立体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各类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

广聚天下英才

争创人才强区

方忠 鸠江区委书记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步入新发展阶段,鸠江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聚力打造具有鸠江鲜明特色的人才高地。

一是坚持人才优先、精准招引,做到“聚才有道”。 主动对标沪苏浙等先进地区,放大引才视角、拓宽引才渠道、提升引才精度,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纷至沓来。突出政策引才。落实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鸠地聚英行动”,大力开展“人才攻坚提升年”活动,出台《关于建设鸠江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分层次分领域制定一揽子人才优惠政策,以政策比较优势占据人才发展优势。2022年全区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5个、领军人才12人、高端人才136人。突出产业招才。注重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提升产业,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多链合一。强化“双招双引”一号工程地位,将招才引智摆在招商引资同等位置,聚焦全区十大产业链条,绘制重点人才招引地图,以“猎头思维”招引产业发展亟需的关键性紧缺性人才,推动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酷哇机器人、行健机器人、戎发自动化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并形成良好效益。突出平台揽才。积极构筑高能级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竭力为人才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全区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176家,其中国家级28家、省级83家。率先在全省建成首家“双一流”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5所高校达成校地人才合作,去年新引进就业大学生1.2万人,位居全市榜首。树立“柔性引才”理念,依托沪深“人才飞地”打破引才地域限制,进一步拓宽高端人才“软着陆”渠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二是坚持不拘一格、解放思想,做到“育才有方”。 秉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发展思维,建立健全多元化、综合性、全方位人才培育体系,善于挖掘人才、培育人才、利用人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培育研发型人才。促进政产学研一体融合,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首位产业,与哈工大、安工程等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安徽工程大学成为全省首家、国内第二所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哈工大在芜设立在职工程硕士班,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埃夫特机器人学院”,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超4000人。培育技能型人才。有力保障企业生产技能应用人才供给需求,积极对接定西市通渭县等西部劳务密集输出型地区,探索实行“2+2”大学生实习就业模式,通过职业教育“订单班”等方式定向委培一批技能应用型人才落户鸠江,最大限度解决区内企业“用工难”问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班960余场,培育“国家技术能手”6人,持续提升“蓝领人才”技能水平。培育乡土型人才。坚持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凤归巢”乡土人才计划,积极开展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等专项行动,全力盘活乡土人才丰富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用,先后成立“就业驿站”16个、“人力劳务合作社”7个,去年鼓励引导外地务工人才在家门口就业上岗超5000人,着力打造一支技能拔尖、帮带有力、致富有方的乡土人才队伍。

三是坚持双向选择、双向奔赴,做到“爱才有加”。 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暖心贴心舒心服务,持续营造一流的栓心留人环境,努力把鸠江建设成为一座人才需要的城区,而不是需要人才的城区。问题“一站式”办理。组建区人才发展中心,开通人才服务专线,严格落实区领导定期包保联系走访人才机制,创新打造“鸠地聚”企业家沙龙品牌,第一时间收集归纳人才发展需求,实行闭环式清单化办理,切实破解阻碍人才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政策“一条龙”兑现。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跑路,真正让人才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去年累计兑现安家补助、人才补贴5500万元,安排人才公寓近1000套,解决各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转学353人,以真情实意、真金白银为人才发展提供最好资源、最优保障。服务“一体化”提升。大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从人才和群众关切的问题着手、关心的小事做起,着力解决好住房保障、就医看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温情。重点聚焦“一老一小”,持续增加优质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供给,继续深化医联体共建,为人才就医看病提供便捷服务,让各类人才在鸠江安心、安稳、安居。

四是坚持尊重人才、以才兴业,做到“留才有为”。 扎实做好人才引育“后半篇”文章,让人才在适应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真正使“英雄有用武之地”。打造一流环境。大力践行“1%工作法”,坚持把扶持好、服务好、保障好本土企业和本地人才作为“最有说服力的营商环境评价”,定期联系、主动上门,以实际行动持续营造“人人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的良好生态。强化正向激励。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树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坚持人岗相适、因才施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干事氛围,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真正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创造。尊崇人才地位。一以贯之厚植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最优先的位置,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推动形成尊重人才、敬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风尚,实现人才事业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真正用人才“第一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

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鸠江区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谋划、担当作为,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以务实举措把鸠江建设成为人才向往之地、人才荟萃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为全市“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贡献鸠江力量、展现鸠江担当。

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才高地

奋力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区

陈海俊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弋江区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弋江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一个体制、两高融合、四大产业”区情区况,突出人才强区导向,紧紧围绕市“紫云英人才计划”,以安徽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好资源、最优服务,与各类人才共享机遇、共筑梦想、共赢未来,形成与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崭新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释放“爱才若渴”的诚意。 坚持党管人才,成立区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一群人”专门干的人才工作体系。围绕市“紫云英人才计划”,细化制定“区级30条”,进一步加大政策投入。出台《应届毕业生留弋江区就业创业社会保险补贴实施细则》,针对在弋首次就业应届毕业生,全额补贴3年社会保险费个人承担部分。2022年,为44个人才(团队)项目发放奖补资金,扶持创新创业项目21个,全年共兑现相关政策资金超1亿元,以真情实意、真金白银彰显对人才的渴求和礼遇。

二是厚植产业引育,形成“人才济济”的局面。 围绕区内奇瑞新能源、三只松鼠、长飞半导体等龙头企业,紧盯“双招双引”,坚持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科学精准靶向引才。以产业链高层次人才沙龙为抓手,探索“组织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用人企业+金融机构”新模式,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持续开展智力供需对接活动,对条件成熟、供需匹配度较高的产业,分产业、分类别组建双创联盟,巩固提升活动实效,实现高层次人才的有效引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用人才技能的有效提升,实现创新和创业双向融合。弋江区获批全省人才强区培育典型,2022年共引育领军人才11名、高端人才123名、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30个。

三是推进平台建设,打造“人尽其才”的体系。 利用现有9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91家省级创新平台,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产业基地”成果转化载体集群,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发挥“两高融合”优势,依托区境内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7所高校组建“高校人才工作联盟”,深化政校企协同育才,促成迪科数金、三只松鼠与安徽商贸学院开设产业学院,持续加强地区青年人才储备力量。大力举办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活动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高峰论坛、“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加速释放创新活力。2022年,弋江区获批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四是优化服务质效,涵养“才安弋江”的生态。 积极推动在协同高效中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持续压实工作责任,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完善举措,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制定“弋江学子培养计划”,创新开展“扬弋风采·城市宝藏推荐官”活动,增强青年对弋江的发展认同、城市认同;开展“星汇弋江”大学生城市认知、主题调研等特色活动,推进校地合作蓬勃发展;实施“青享弋居”计划,着力解决青年群体住房问题;组织“缘聚弋江”交友活动,拓宽青年交友联谊渠道,全方位提升青年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弋江区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坚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凝聚人才力量。

凤栖梧桐 才聚湾沚

殷琼 湾沚区委书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优势。近年来,湾沚区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芜湖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倾情打造“津梧桐”人才服务品牌,为各类人才来湾创新创业提供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与各类人才共享机遇、共筑梦想、共赢未来,逐步形成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一是精准引才,让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坚持以业聚才,以才兴业,依托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和芜湖通航产业园两大主阵地,聚焦湾沚区“一新一轻一重”(航空产业、电子电器暨健康生活家电、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为各类优秀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用武之地”。深入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强化正向激励,加大“揭榜荐才”的引才力度,鼓励以商引才、以才引才、以才荐才。启动“才聚湾沚高校行”“百企进校园”招聘活动,常态化开展好各类青年人才招聘推介活动,绘制产业引才地图,“连线”高铁沿途、长三角院校和云贵地区,定期赴省内外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拿出“货真价实”的就业岗位,精准招引行业紧缺人才,2022年新引进大学生8062名。聚焦航空领域,实现以产聚才,抢抓国家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用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搭建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等人才载体,扩充百所航空航天企业体量,精心打造航空产业园区,集聚优势产业人才,目前园区已集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9人、省“特支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人、创新创业高端人才24人,形成了一批省、市、区级产业创新人才团队。

二是精细育才,让平台和人才“携手并进”。 坚持“加大产业人才培育力度,构建人才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思路,系统化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全力建好人才“蓄水池”。实施产学研教融合发展战略,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紫云英双创学院,依托区内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技师学院、芜湖医药卫生学校三所院校,开设产业课程,开办“冠名班”“订单班”,选聘“产业教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集中优质资源,搭建人才对接交流平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平台载体建设,累计培建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省级创新平台74个,入选省级人才(奖补)计划64人次。围绕市“鸠兹英才”、区产业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累计培育优势产业优秀人才11人,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10人,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3人,农村实用领域优秀人才20人,“华佗计划”入选者(医药卫生领域)人才5人,“行知计划”入选者(教育领域)141人,区级产业技术团队60个。

三是精心留才,让政策和人才“一拍即合”。 坚持把人才政策创新作为工作创新的首要任务,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湾沚区关于促进人才安居乐业推进航空新城建设的意见》《湾沚区“津梧桐”卫生人才引育实施办法》《“津梧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津梧桐”重点人才服务十条》等系列政策,逐步构建“津梧桐”人才政策体系。推进政策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实现人才分类认定、人才政策申报“一网通办”,人才发展一帮到底、政策兑现及时高效。配备服务专员,设立“津梧桐”人才驿站,为全区68名重点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金融服务等十大类29小项服务,做到工作上支持,事业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支持力度,实现面试到安家的全过程支持,优化升级人才购房租房政策,分层分类给予人才购房、租房、安家专项奖励和补助,首创“乐业周转金”新概念,提供周转期限最长十年、最高20万元购房贷款,助力高校毕业生在湾沚购房“零首付”、还款“无忧虑”。

四是精确聚才,让城市和人才“共赢未来”。 以城市品质提升服务品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特色化的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让城市造就人才。在全省率先组建区级人才发展集团,开展跨区域人才交流,与全国各地优质人才公司、高校院所、重点研发平台战略合作,探索构建“引培+服务+资本+产业”业务模式,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项目链、生态链的深度融合。常态化举办“津梧桐”系列活动,畅通交流渠道,倾听人才呼声,不断增强为才服务的“温度”和“热度”,2022年来先后举办10场人才沙龙活动,9场人才体验日,26场人才政策宣讲会。强化后勤服务保障,悉心照顾人才的“衣食住行”,全力解决好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健等“关键”事情,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高标准建设1620套人才公寓,先后举办5场联谊交友活动和1场大型集体婚礼,让人才在湾找到爱、安下家、稳住心、创成业。借助各类活动载体,大力宣传人才先进事迹,讲好人才故事,传播人才声音,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今日的湾沚,颜值高、禀赋好、活力足,是人才安居乐业的沃土;

今日的湾沚,求贤若渴,锐意进取,胸襟广阔,有汇聚天下英才的磁场;

今日的湾沚,走在前列,创新思路,垂直崛起,让人才立于城市舞台C位!

繁荣昌盛之地

广聚天下英才

瞿辉 繁昌区委书记

近年来,繁昌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强人才支撑。2022年以来,全区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引进领军人才8人、高端人才96人,获评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高校毕业生来繁就业6817人。

以业兴才,千方百计创造人才事业平台和人生舞台。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建立项目招引、推进、资金争取“赛马”机制,构建“6+6+1”“双招双引”工作体系,组建20个重点项目攻坚专班,成立浙大繁昌(杭州)科技创新中心,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共建人才创新平台,与安徽科技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学院共同培养3D打印、智能装备等特色专业人才,以产业链搭建人才链,以高质量项目成就高质量发展。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乡村振兴发展集团,出台支持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引育二十六条措施,推进与大院大所合作,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建设安农大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繁昌分中心,探索建立人才合作双向挂职机制,打造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绣花功夫建设“品质之区”,与年轻人同频,谋划构建青年成长之梯、完善青年安居之策、铺就青年乐业之路等重点项目,植入更多青春元素,让城市更时尚、青年更快乐,着力打造“青年人喜欢的城区”。

创新引才,以更开放视野拓展人才招引新赛道。 健全体制机制,每季度召开全区“双招双引”推进调度会,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创新开展“上门办公会”,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周轮流带队深入企业,以硬核力量解决企业关于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问题;成立区人才发展公司,设立区人才服务中心,构建发现、培养、引进、用好、服务人才“全链条”工作模式。组建工作专班,围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领军及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大学生)、教育高层次人才、卫生高层次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成立8个招才引智推进小组,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由分管区领导牵头,无缝对接各招商推进组,形成“产业部门抓人才、人才部门抓产业”的良好氛围。优化人才政策,开展人才政策匹配大调研,先后制定战新产业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支持大学生来繁就业创业等“7+2+4”系列人才政策,逐步形成具有繁昌特色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政策体系。拓宽引才渠道,坚持“家里一个繁昌,家外还有一个繁昌”理念,推深“揭榜挂帅”机制,项目化发布48项“招贤令”,去年以来柔性引进各类人才51人,7名高校专家教授来繁挂职;打破编制、岗位限制,出台《繁昌区事业单位急需紧缺高水平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面向全国招引急需紧缺高水平人才,从867名硕士研究生和“双一流”本科生中成功招引12人;探索教育高层次人才市场化引进模式,年薪制招引高水平教师12名。

固本育才,营造“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浓厚氛围。 统筹队伍建设,实施“厚植土壤”本土人才提升计划,统筹推进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举办“筑梦繁昌·才聚华为”企业菁英人才研修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者人才、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专项人才培训,支持本地优秀人才“成长”“成名”“成家”。注重本领提升,开展全区干部“提升本领年”活动,围绕开展培训、聚焦实战、强化赛马、学习标杆等“四项提能”举措,组织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支持干部一线锻炼,选派人才挂职提升,全方位提升党政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表彰激励,高规格举办集中表彰大会,评选首批“繁昌英才”10名,同步表彰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电商直播等一批技能实用人才,区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现场授牌,人民网等中央及省市媒体相继报道,制作英才宣传专栏,“一人一片”滚动播放,营造了良好的尊才爱才氛围。

真心留才,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让人才享受“繁事好办”,简化人才政策兑现流程,依托“人才综合服务窗口”一站式办理,实行人才服务“首问负责制”,积极开发繁昌人才服务平台,努力做到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实现“零投诉”“全满意”。让人才感受“繁昌温度”,制定《繁昌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2名专家人才,定期开展联系服务;打造“青创繁昌”人才活动品牌,举办全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青年人才沙龙、繁昌籍大学生交流体验日、乡村振兴群英汇等活动20余场,搭建青年人才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缔结友谊的平台。为人才提供“繁昌服务”,创新人才绿卡制度,建成繁昌人才社区,高标准打造人才、英才、安才公寓,解决来繁人才后顾之忧;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全力打造“繁昌教育”金名片,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为广大人才创造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活环境。

愿倾一城力,只为君有为。繁昌区将进一步开辟新赛道,以爱才敬才的磅礴“大气”,汇聚近悦远来的满满“才气”,与人才双向奔赴、一起同行,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汇全区之力而助之,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助力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繁昌人才力量。

为加快“高水平开发区 有魅力生态区 现代化中心区”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孙跃文 三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近年来,三山经济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贯彻落实“紫云英人才计划”,完善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形成人才集聚最大引力,释放人才发展最大潜力,发挥人才保障最大效力,为加快推进开发区“高水平开发区 有魅力生态区 现代化中心区”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撑,为芜湖起飞注入更加强劲的三山动能。

聚焦顶层设计,绘就“一张蓝图”,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引才氛围。 政策是人才工作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在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上大胆走在前、干在前,加快建立并完善活力更足、动力更强的政策体系。近年来,三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以及市委关于人才工作决策部署,坚持鲜明的政策导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台《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打造区域人才高地若干举措》等系列政策,优化完善开发区人才政策体系,保障了新引进各层次人才量质齐升。今后,我们将以“紫云英人才计划”为统领,瞄准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大政策创新突破力度,不断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突出现代农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下大力气推动产才融合产城融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碳中和碳达峰、“东数西算”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华为云等项目建设,制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人才政策及专项技能人才支持政策,推动人才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人才力量向重点产业流动,让人才政策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更加贴近发展需求。

聚焦多元融合,布局“一盘活棋”,全力搭建“百舸争流”的用才平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搭建舞台、成就事业,是对人才最好的激励。近年来,三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始终坚持遵循人才发展客观规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激发企业用人主体创新活力。鼓励企业自主建设以研发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平台载体,围绕基础科研、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重点,推动项目、技术、资本等要素精准对接,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高效支撑人才成长发展。今后,我们将持续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积极推广芜湖格力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新型学徒制班”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中联农机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开设职业培训机构的自有人才提升模式。广泛动员和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拓展人才引育渠道,积极发挥浙大校友·芜湖求是驿站·三山科创中心专业孵化器功能,依托浙江大学优质校友资源,持续招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为建设产业孵化平台、人才引育平台和青年创业平台闯开新路子。

聚焦服务保障,涵养“一流人才”,持续完善“宜业宜居”的聚才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良好的环境是汇集人才的“聚宝盆”、拴心留人的“强磁场”。近年来,三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始终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才,从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文化服务等方面入手,致力打造“才聚三山”品牌。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完善集成化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大力营造审批环节少、办事速度快、服务态度好、创业成本低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在芜湖三山奋斗出彩。今后,我们将深入挖掘三山区位、产业、宜居等优势,靓丽生态“底色”,拓展绿色空间,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围绕龙窝湖生态公园等节点,建设长江生态廊道,打造芜湖市的“生态绿心”。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短板,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师范附属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加快推进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安徽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山院区建设。建好用好“红擎赋能”直通车机制,推动非公党建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与企业文化共建互融,为企业协调解决人才实际困难,激励人才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

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曹小明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近年来,经开区依托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新材料3大支柱产业,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3大战新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建立以产聚才、以产兴才、产才融合机制,深入推进“双招双引”一号工程,落实落细“紫云英人才计划”,形成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双向成就、良性互动的和谐生态圈。

一是做强平台,精准引育打造“枝繁巢暖”凤栖地。

经开区作为安徽省和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深耕产业链招商,聚力招大引强,全力推进项目洽谈、签约、开工、建设。陆续招引奇瑞、美的、楚江、海螺、信义、隆基、长信、三安、伯特利、瑞鹄、富春、中车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在经开区兴业投资。目前,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3万余家,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0余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80余家,本土上市公司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00家,规上工业企业300余家;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7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9个,国家及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省引才奖补平台企业1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7亿元,占全市比重14.5%,增速全市第1,在全市经济运行考核中排名第1,在全市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二是产业做媒,广开贤路释放“招才引智”强信号。

经开区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党工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开展高层次人才、科技团队招引工作,助力企业、人才“双向选择”。发挥政府搭台作用,强化校政企合作,定期开展各类招聘活动,举办“金秋人才周”“智汇经开 携手共进”“双招双引”开放日等活动,设立暖心就业服务站,为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指引,全方位做实人才服务。2022年,经开区开展线上线下市场招聘会近300场,服务企业7000余户次,146家重点企业新增就业人数20000余人,全年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2个,引进领军人才13名,高端人才146名,大学生13600名。截至目前,共拥有各类人才10万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20人、省级人才100余人,入选省、市级产业创新团队40余个。

三是暖心保障,用心用情建设“产才融合”示范区。

经开区进一步推进产才融合,加速凤鸣研创中心、华山路国际人才港、秀水江南产教融合中心、人力资本产业园、梦溪双创产业园和信通院工业互联网研发项目等一批中心人才服务载体建设,为人才集聚、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向企业、人才推送产业、人才新策,组织申领“人才绿卡”,协调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出台蓝领人才和高级人才退税奖励政策,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2022年度,累计兑付引进青年英才购房租房补贴、安居补助、安居保障、高级人才退税奖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资金等超1亿元。同时,积极为企业、人才争取上级人才项目奖补资金500余万元,为人才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服务优先,精雕细琢构筑“宜居宜业”新典范。

经开区不断推进整体性规划、一体化开发,加快银湖、凤鸣湖、蜻蜓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以“两山三湖”为核心,布局商务、办公、居住等城市生态发展圈,塑造良好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从教育医疗提升到物业大整治,从文明菜市建设到停车难治理,从生态环境保护到公共设施提升等,通过一件件小事,让人才真正实现安居乐业。目前,经开区12所中小学、9所公办幼儿园与市一中教育集团、安师大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100%;44家医疗机构,年均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超10万人次;天门山景区、奇瑞露营地、银湖公园、天门书院等已成为民众文化休闲“打卡地”;渔文化博物馆、宜邻中心、工人文化宫等正在加紧建设,累计投入近百亿元,使人才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十而立”的经开区,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未来,我们将锚定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冲刺2000亿目标,全力围绕“活力经开”“科创经开”“品质经开”“暖心经开”四个维度,创新经开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大学生等各类人才招引力度,围绕主导产业,放眼全球,主动出击,加快打造人才集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以坚如磐石的决心、扎实有力的举措、韧如蒲草的干劲,奋勇争先、再创佳绩。

与才共进 与有荣焉

姚凯 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放眼世界,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江北新区围绕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战略部署,奋力实施“1358”行动计划,始终坚持与才共进、与有荣焉,全力挺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脊梁”,让紫云英人才之花开遍江北大地。

“才”到江北“武”可用。 英雄最怕无用武之地。新区努力为所有到来的天下英才提供用武之地,矢志不渝瞄准高质量产业、招引高质量项目、培育高质量企业、创造高质量岗位、提供高质量就业、集聚高质量人才。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华数岛”,引入华为云、中科曙光、三大电信运营商、首都在线等龙头企业,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聚集了一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人才。奋力突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成功招引奇瑞超二工厂、开思时代、惠强隔膜等重量级项目,集聚了一批支撑首位产业的专业人才。制定实施总部经济、建筑科技、平台经济等专项扶持政策,招引大道成物流、鹍远生物、西北设计院等优质项目落户,集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领域的青年人才。截至目前,落户“东数西算”项目8个、总投资521亿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项目10个、总投资590亿元,建筑科技企业26家,现代服务业项目67个,将集聚各类人才不低于5万人。

“才”到江北“梦”成真。 每一个个体的人生梦想共同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新区努力让所有打拼的青年才俊梦想成真。矢志不渝打造创业创新创造平台,为青年才俊提供放飞梦想、实现梦想的生态环境。建设天门方舟、湾谷科技园、青年创业城等百万平方米的系列双创平台,构建“众创空间+人才孵化中心+青年人才公寓+人才”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结合皖江学院新校区建设招生,打造大学生众创载体,助燃毕业生赢得人生出彩机会。印发实施“党建引领忠诚铸魂”“干事创业能力锻造”“年轻干部梯队培养”“拒腐防变集体免疫”四大工程,锻造张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办、闲暇能思、逢考能胜的“五能型”人才队伍,促进全体干部职工加速实现“人员—人手—人才—人物”正向转化。建立新区人才培养库,近年来,公开招录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员工76人,共晋升职级、竞岗定级60人,努力让所有参与新区建设的人才在江北都有认同感、获得感、归属感。

“才”到江北“心”能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留才首先安其“家”,留才贵在留其心。新区努力让所有落户的优秀人才安居乐业、后顾无忧。坚持与所有人才心有戚戚焉,全力建设“品质居岛”“风情西湾”“滨江CBD”等宜居组团,引入全市一流的教育医疗资源,让人才在江北“宾至如归”。按照“一流硬件、一流软件、一流服务”的标准,打造智慧人性的江北“两为”服务中心,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为企优服务。严格落实紫云英人才政策,确保安居补贴、生活补贴、稳岗补贴等人才“红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引入中能建、中铁建、中冶、中交等“中字头”“国字号”房企开发建设高品质住宅,出台大力度的团购补助政策支持各类人才在新区置业安家,竭尽全力让人才买到最好的房子和物业,拥有最好的医疗和教育,享受最高性价比的滨江幸福生活。

江北这方水土的每一点进步和变化,都离不开各个领域人才的辛勤躬耕,各个领域人才取得的每一点收获和成绩,都承载着新区的无上荣光。每天与才共进,每每与有荣焉。

来源:大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