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与上海:从“传统飞地”到“科创飞地”的双向奔赴

宣城与上海:从“传统飞地”到“科创飞地”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长三角“飞地经济”蓬勃发展,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宣城广德市,分布着3片上海所建的“飞地”——1956年建设的白茅岭农场,1960年代建设的“603”航空航天基地,和2010年代建设的两块试车场。2023年,宣城又主动“走出去”,在上海松江区设立了自己的“科创飞地”。

宣沪飞地,不仅意味着四个发展阶段,也代表四种跨省联动的发展模式。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可以为“飞地经济”中“飞出地”与“飞入地”的协同发展提供哪些启示?

白茅岭农场:从治安“蓄水池”到绿色农产品基地,还有农旅可能吗?

白茅岭农场地跨宣城广德市、郎溪县,中心功能区位于郎溪县老郎川河的中斗闸边,从上海到白茅岭距离310公里,驾车约4小时。

1956年,上海为安置上海城市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和孤儿,在郎溪和广德的边境开垦荒地,建设监狱和农场,命名为“上海市皖南白茅岭农场”,发挥上海社会治安“战略空间”和改造罪犯“蓄水池”的重要作用。

白茅岭农场,除了监狱和农场,还有居住区、学校、商店、菜市场、医院、派出所等机构,行政关系上隶属上海市宝山区。2018年,白茅岭和军天湖农场(位于宣城市宣州区)的社区移交给上海光明集团,完成“监社分开”的监狱体制改革任务。一年后,农场居委会启动“云岭家园”社区自治项目。

白茅岭移交光明集团的同年,苏皖合作示范区规划审批通过,郎溪和广德率先开始与常州溧阳协同发展。两年之后,协同范围扩展到“一地六县”,以位于区域地理中心的白茅岭农场为发展抓手,增加了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长兴和无锡市的宜兴。

在以县域为发展主体的时代,宣城希望通过白茅岭农场对接上海资源,降低郎溪和广德与周边县市的发展差距。对于白茅岭农场而言,光明集团接管之后要怎样发展,他们也曾陷入迷茫,最终找到的突破口是特色农产品(蓝莓)、现代农业和加工、休闲旅游。

但白茅岭的资源限制了发展。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胡艳认为:“白茅岭的体量太小了,又只有现代农业和旅游资源可以挖掘,用它来带动郎溪和广德的发展并不现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也认为“一地六县”普遍生态保护的压力较大。这样也堵死了通过配置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产业提升发展能力的道路。

但是发展文旅,白茅岭农场的景观又缺乏特色。白茅岭在广德北边,而据老家同样在广德北部的吴师傅说,广德真正好看的风景在南边与安吉的交界处。而在整个宣城范围内,绩溪、泾县和广德才是旅游热点,一到节假日,景区和民宿爆满。2024年,本该是淡季的春节也反常爆满,重点目的地县市各个集镇中心区甚至连停车位都很难找到。

中斗闸附近的老郎川河,河道整齐且比较深,水流湍急,很适合开展体育休闲旅游,甚至白水皮划艇的训练基地。

但相关文旅建设并未在白茅岭开展。目前白茅岭中心区在建设项目是“一地六县”(白茅岭)综合协调合作交流研讨中心,旨在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苏皖合作区管委会办公室周巧巧说,目前规划编制方案已报光明集团董事会研究,但由于行政上不属于郎溪和广德,管委会没有参与。

广德在对接长三角文旅资源上具有优势。广德毗邻苏浙,距离上海也很近,宣城旅游的人口中,17%是上海人。宣城的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战略首先便是以广德作为先行区,对接上海的国企等资源。类似候鸟养老和主题公园式民宿小镇,甚至机关单位的“疗养院”模式,似乎在广德都有发展潜质。这也或将与白茅岭产生更多互动。

“一地六县”(白茅岭)综合协调合作交流研讨中心,由光明城建负责建设,位于白茅岭中心地区主干道一侧,用地尚未开始平整。

“603”基地:国家工业遗产转型航天科技产业园,自成体系与外界少互动

“603”基地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上海市南汇火箭发射基地。由于火箭要回收,而上海郊区人口较为密集,科技人员在上海周边经过实地勘察,最终选址广德誓节镇茆林村南部。因为选址时间为1960年3月,出于保密需要,发射场便定名为“603”试验站。

1960-1966年,该站先后发射30多枚火箭,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数个“第一”。 1967年起,中国的火箭发射基地逐渐转移到酒泉、西昌等地,广德“603”试验基地也逐渐弃用。

2010年,上海航天局决定重新启用“603”基地,在原址投资建设航天配套试验项目。现在的“603”基地围墙外只有村里的农民房,没有任何配套的产业园或工厂。发射场旧址虽然是国家工业遗产,但不对大众开放,也无法网络定位。

2023年4月,省委、市委有关部门与上海航天八院牵头规划的长三角(广德)航天科技产业园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在广德经开区西区举行。但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实地探访时,并没有看到明确标明“航天”或“航空”的厂址,只有电子、循环经济等方向的指示牌。

虽然603基地被上海航天局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0所定位为“一核两翼四地”中的关键部分,以及长三角三大航天装备材料与结构研究智造基地之一,也肩负着带动广德经济及配套产业发展,在人才交流、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的责任,但就目前来看,它与长三角很多地方的央企、部队或更高级别的“大院”一样,自成体系,与外界很少互动。

上汽广德试车场:汽车检测小镇能否吸引汽车产业链集聚?

广德市区正北的邱村,坐落着两个试车场(见图)。上汽通用试车场于2010年代早期建设,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广德基地(以下简称“上汽检”)则于2018年奠基,2020年正式运营。

广德市区与上汽通用试车场和上汽检广德试车场的关系卫星图。百度地图中上汽检部分尚未建成,但实际上已投入运营。

上汽检广德基地副总经理沈自伟介绍说,1995年上海完成汽车国产化后,想往研发发力。虽然建设了一批大型研发设施,但没有汽车试验基地。上海曾想在奉贤海滨和崇明规划大型试验基地,但地价较高,可调控的土地都位于海边,风大不符合需求。

通用汽车将美国的经验移植到中国。从上海嘉定区划半径220公里的圆形(即在北美开车2小时的有效距离),依据温度、降雨、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沉降率等土地要素,以及交通便捷度,寻找“圆半径”内符合要求的地区。于是,通用试车场在苏皖合作区和“一地六县”规划之前,就早早落户广德。

早期上汽检利用泛亚汽车(1997年由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集团各出资50%组建)浦东的实验基地,使用近十年后动态广场和直线道饱和。于是在2016-2017年,上汽检计划建设自己的试车场。在考察盐城、大竹等地后,选择了广德,与通用的试车场互补运作。

由于落地了试车场,邱村也被规划为“汽车检测小镇”,发展上下游产业链。但沈自伟认为,试车场因为特定的环境需求集聚,而非本地政府政策,而且试车场与汽车装备制造和智能方向的关系很远,试车场不能带来汽车产业链的集聚。

尽管广德开发区东部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与汽车相关的装备制造或智能制造工厂,但沈自伟表示其与试车场和检测基地无关,是“一地六县”和或长三角一体化(宣城)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长合区)招商的成果。当然,他也乐于见到更多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出现在广德。

沈自伟认为,邱村的功能还需要完善,比如为客户提供商务酒店。但最重要的是,智能网联是汽车发展的大方向,邱村在这方面还不完善,比如数字化的试验场,有封闭场地的道路,也要有开放场地。

沈自伟还提出,广德市内后期还可以安排一定的高速公路和开放道路,甚至山区道路,作为智能网联的测试道路。这需要规划跟进,以及企业联合本地公安、交通等部门统筹考虑。

两个试车场之间有一系列的厂房在建,是邱村原有的工业园区的更新,目前百度地图上还是平整后的空地。

其实,广德发展汽车产业最大的硬伤,在于宣城缺乏高校和研究机构,想从本地招人不容易。现在上汽检的广德分公司有六七十人,其中一半每周宣沪通勤,周一来,周五走。沈自伟也不例外。有人在两地都买了房,有人住在青浦,距离广德和嘉定都是开车可达。

公司也想过班车,但每个人的出发时间不一样。沈自伟认为沪苏湖铁路通车之后,对住在青浦的员工是很大的利好,一个小时不到就可以到广德,去安亭上班也方便。

商合杭铁路沿线已形成一条纵贯安徽的“汽车产业带”。虽然试车场与大部分的生产关系不大,但它确实为广德打出了汽车产业的IP,成为了一个促进招商和企业集聚的“催化剂”。在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从杭州东前往广德的高铁上,有两位技术人员讨论出差调研的安排:“周一广德,周二去芜湖看一眼奇瑞……再去合肥的江淮……周四和周五到蚌埠和凤阳,然后回来。”一周时间,可以调研到安徽所有的汽车大厂。

而对于广德来说,目前还没有整车生产线,产业上的话语权不强。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高真理在接受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采访时表示,这也是未来“强链补链”的方向之一。

上海松江宣城科创飞地:科技牵引力下的反向飞地

在苏皖合作区规划正式被批复的2018年,G60高速公路、沪苏湖高速铁路、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区)正式启动九城(区)协同创新之路的建设,试图通过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构建“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跨域合作体系,实现市场要素精准对接,位于上海的科创成果可以顺利回流,让生产“落地”。

2020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的目标。

松江G60科创走廊的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引入了好几个城市或区的“科创飞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旁是金华和南浔“飞地”的大楼。如此密集的布局,也显示出了资本、人才和知识流在松江的集聚和高流动效率。

从金华的“科创飞地”眺望宣城的“科创飞地”。

G60发挥“科创中介”作用,让宣城这样长三角“边缘”城市与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共同开发”。上海发挥更强的调动资源和宏观调控能力,组成新的跨省协同模式,让参与其中的城市“不掉队”。

目前入驻宣城科创中心的20多家企业多是光伏、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在门口各楼层入驻企业显示牌上出现的12家企业中只有镐渭工业(换热器)一家比较传统的工业制造企业,以及华栋山中鲜一家农业品牌。与广德的“大本营”相比,更尖端,也更“轻”一些。这也呼应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张东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作效应研究》中归纳的太湖西部几座重点城市在2019年的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偏好(如下图),宣城主要流入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方向。

太湖西部几座重点城市在2019年的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偏好。 图源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作效应研究》

如果按照9座城市统一分配变量的分析方式,宣城在各项指标都显示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宣城也正是因为底子薄,自身提升速度特别快。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柳诗易等人的论文《G60 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及影响因素》,宣城在各项指标中提升最快的是点入度和中介中心度(如下图),即宣城接受其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辐射更多了,区域关联中的中转和衔接能力也大幅提升。

9座城市的点入度和中介中心度变化。 图源自《G60 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及影响因素》

宣城原本是合肥、南京、杭州、上海四大都市圈的“边缘”,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尝试了“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飞地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虽说是高铁必经之地,但也因为产业能级不够,经停郎溪和广德的车次少,接受人才和资本的密度较低,反而容易被周边的大城市虹吸。

但现在“科创中介”为宣城保证了资源的倾斜,也让宣城在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上的定位更加清晰。高真理提到,现在长三角的地价高企,已经让过去被研究很多的复杂经济网络和去中心化布局逐渐回归传统的产业布局,即生产距离需要适度集中,同时需要考虑分销的距离,以控制物流成本。这也间接为宣城“练内功”夯实生产基础提供了契机。

四个“飞地”发展启示:“飞入地”与“飞出地”如何双向奔赴

宣城四个“飞地”的发展各有特点。白茅岭农场有自身发展的天花板,但仍能与广德在文旅和会展产业上产生更多互动,共同做强省际毗邻地区的康养基地;“603”基地因为保密性强,难以有足够的公开资料了解其协同发展的深度;两个试车场,无论广德还是长合区的规划,都将其视为拉动发展的引擎,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契机,给予汽车产业在长合区集聚的理由,但只有通过有计划、定向的招商,以及恰当的产业规划,汽车产业才能真正落地。

在传统“飞地”模式中,先发区域通过去后发地区设立“飞地”解决了土地、人力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也带动当地的就业、促进产业发展。而“科创飞地”有别于传统飞地模式,后发展地区主动到先发展地区建立“飞地”,通过“飞地”引入更高端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经验,实现“飞入地”与“飞出地”的合作共赢、利益共享。

可以说,目前真正对宣城的发展有质的带动的,是松江的“创新飞地”。通过“科创平台”实现更深层的产业、智力和资本的引流,宣城借力于“海”,加速起“飞”,最大限度争得更多资源。

从“传统飞地”到“科创飞地”,宣城与上海形成了“双向飞地,双向奔赴”的发展格局。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