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池州:文化强旅以旅兴文 互促互动打造“文化名市”


来源:池州文明网

导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导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池州市着力实施“文化强旅、以旅兴文”战略,使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协同发展。2015年悄然结束,“十二五”规划就此画上完美句点,池州市文化与旅游实现了高度融合,取得了累累硕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池州市认真把握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紧紧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深度整合,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逐步走上了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拓展文化内涵的互促互动之路,为实施“文化名市”战略,服务“三区”发展,建设幸福池州做出一定的贡献。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宣传文化旅游形象

创作编排大型黄梅戏《情洒杏花村》、《雾里青传奇》、《商女春秋》和组织拍摄的电视电影《露珠儿》、大型电视片《品读城市·池州》相继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电影频道、科教频道播出或晋京演出,组织排演精典黄梅戏大小计30余部,赴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几十个城市演出宣传。池州市黄梅戏剧团与九华山联姻,加挂“九华山艺术团”,为宣传推介九华山旅游经济服务。

实施文化展示工程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举办两届广场舞大赛、四届民歌赛,逐步形成了九华山庙会、石台茶叶节、尧舜之乡月月乐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完成《历代诗人吟池州》、《昭明文选》、《漫步秋浦》、《古名胜》、《遗珍》、《非遗》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式出版宣传池州历史文化风貌的《秋浦诗旅》、展示池州复建20年以来戏剧创作成果的《秋浦梨苑》和完整展示池州摩崖石刻的《池州摩崖石刻》3本书;出版《商女春秋》和《雾里青传奇》2部大戏光盘。成立池州傩艺团应邀多次赴新加坡、韩国、德国、匈牙利、法国、香港、澳门交流演出,展示池州地域文化风采。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提升文化旅游内涵

先后完成全市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挖掘整理池州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对20余处濒临破坏的珍贵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了齐山摩崖石刻等20余处文物,复建了杏花村文化园、秀山门、毓秀门、池州府儒学、孝肃街、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代表性文化景点,在清溪河改造工程中融入池州特色文化主题,成功追回“关子钞版”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4年3月25日和7月8日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相继举办了杏花梦·农耕情—安徽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池州市第四届民歌赛等大型活动。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提供文化旅游新阵地

池州市上半年累计建成6个6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13个农家书屋,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利用公共文化场所阵地,在重大节庆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例如民间灯舞、元宵佳节赏灯猜谜、传统习俗展示、龙舟比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欣赏参与,为池州旅游发展集聚一定人气,同时,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逐步打造成为对外开放旅游景点,如市博物馆成功申报3A级景区。

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相继出台《池州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为池州市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顺利开园。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命名为安徽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非遗工艺品的研究开发,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如傩面具、佛事用具、大九华玉骨绢扇等。目前,池州市已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储备各类项目120个,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莲香佛国—金色袈裟文化产业创意园、安徽星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九华山福慧天宝剪纸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项目和企业落户池州。

按下“智慧旅游”快进键 文旅产业结硕果

近年来,池州市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高起点修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智慧旅游”建设让游客进入池州景区由陌生地变成“故地”,不仅方便了游客,也给景区百姓带来实惠。池州市以彰显佛文化、诗文化、生态山水文化、民俗戏曲文化等文化特色为重点,打造具有创意性、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点,让文化旅游项目成为提供文化服务的平台。

牯牛降文化旅游服务集聚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日前,安徽省发改委发文正式批准池州市石台县牯牛降文化旅游服务集聚区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据悉,该集聚区规划总面积9.49平方公里,总投资8.7亿元,主要在石台县核心景区建设旅游一体式综合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牯牛降景点服务区和大演服务区两空间区域。

该集聚区作为全市第2个申报成功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对池州市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全市发展综合竞争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国百强智慧旅游景区公布 九华山风景区名列第17位

国内权威互联网杂志《互联网周刊》日前评选全国百强智慧旅游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名列第17位,这是池州市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池州市旅游经济凭借“智慧旅游”建设而“风景独好”,记者12月30日从市旅委获悉,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36.08万人次,同比增长15.45%,实现旅游收入454.3亿元,同比增长17.22%。

池州市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境内拥有包括5A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在内的A级景区32个,旅游业是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以前游客来池州旅游上车睡觉、下车看庙、景点拍照,为改变这一现状,旅游部门运用互联网等科技元素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激活一池春水,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池州从配屏、建网、开发系统等方面推进互联网+旅游,将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全方位展示给游客。

“杏花村”文旅融合 打造中国最有价值文化品牌

在推进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过程中,池州市注重文化旅游融合,重现杏花村人文风貌。围绕文化名人、名诗、名村,着力打造“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品牌”、“天下第一村”。

坚持文化产业项目优先建设发展,修建慢文化绿色步道13公里,打造12座具有唐代风韵的古屋,建设古典式桥梁、牌坊、亭台轩榭等15座,购置仿古游船、画舫8条等。茶田麦浪、梅洲晓雪等8个文化招商落户项目正推进唐茶村落、墨兰梅轩等6个文化创意项目建设。

采用《杏花村志》记载地名命名34处景观景点,以文学性文字介绍16处景点和导游词,建成问酒驿、唐茶村、神农台等22处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完成唐韵民俗馆等3处文化展示馆,不断丰富四大文化元素。

利用“端午”等节庆,开展“杏花耕”等文化展演、营销活动,启动开发茶、扇等文化旅游纪念品5个,不断丰富业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

唤醒沉睡资源开发利用古徽道 推进文化旅游

今年,市文物部门对全市境内古道开展补查工作,对每一处古道的名称、位置、起始地点、地理坐标、年代、长度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今后将开展旅游活动,让古道在开发利用中重获新生。

元潘村与江西彭泽县浩山乡毗邻,村里的元甲山社区就坐落在两省交界的新岭脚下。而就在新岭上,一条古徽道,隐藏在山林中,绵延10余里。从唐代开始,它翻山越岭,将皖赣两地居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古道上残存不少青石板,最宽有2.6米。在海拔500米的岭峰处,一颗百年大树下,尚存一座用石块垒砌,保存完好的古亭。经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现场测量,该亭为五梁抬架结构,面宽5.3米,三进深8.7米,通高3.5米。而在古亭西北50米处,有一眼经年不竭的涌泉井,名叫“观音泉”,深约1.5米,井口0.75米,方便商旅行人解渴。

而像这样的古道,在池州有10多条,据不完全统计,总长度约为350公里。一条古道就是一条历史线索。古徽道这一集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进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站稳“五个点” 构筑文化旅游人才高地

近年来,池州市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爱才、惜才、重才、用人的社会氛围,为池州市旅游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编制规划 抢占制高点

池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首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数量和质量目标,到2020年全市文化旅游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达到1.63%。逐步实施文化旅游人才建设“十大工程”:人才引进和智库建设工程、旅游新业态人才培养工程、景区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旅游商品研发和经营人才开发工程、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导游人才培养选拔工程、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开发工程、池州本土特色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文化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制定政策 增强吸引点

研究出台了《池州市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池州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自2015年开始,每年评选5名金牌导游员和10名银牌导游员,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内由市政府给金牌导游员每月发放300元、银牌导游员每月发放100元的工作津贴。对在池州工作的高、中级导游员一次性发放10000元和5000元工作补贴,对日语和韩语等小语种导游发放5000元工作补贴。对获得省级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选手,一次性给予5000元、2000元和1000元奖励。池州市2015年度中高级导游考试报名人数同比增长150%和300%,位居全省前列。 

营造环境 壮大基本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和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支撑,不断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全市地位,从多方面激励旅游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技能,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大大激发了旅游从业人员投身旅游业发展的热情。市旅委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导游队伍整体发展,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也吸引了上海、江西、北京、江苏、浙江和黑龙江等省市导游来池州市从业。自2009年以来,池州市连续六年国家导游员报考人数位居全省第一,2014年报名人数1259人,是全省惟一突破千人的地市,每年新增国家导游员人数位居全省前列。

树立标杆 提高关注点

池州市九华山举办“最美导游”评选和“文明导游员”大赛,树立行业标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市旅委联合市文明办、市人社局、市人才办、总工会、团市委和市妇联等七部门连续两年开展“创建和美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寻找最美导游”活动,连续开展八届文明导游员大赛。池州市全国优秀导游员费业朝曾受到国务院原副总理王岐山的接见,全国优秀导游员桂顺利荣获2015年安徽省最美导游。

以技能大赛锻炼人才,发现人才。以赛促训,以赛促学,通过举办“徽菜创新大赛”、“池州十大招牌菜”争霸赛、“徽姑娘”农家乐服务技能大赛、“池州美食搜搜搜”等比赛,营造了旅游行业“赶学比超”的氛围,提升了技能,展示了风采。

立体培训 强化着力点

市旅委通过对全行业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举办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连续与浙江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等知名院校联合举办培训班,对全市旅游行政干部、县乡旅游干部轮训,不断提升旅游行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兴旅的能力。对旅游企业一线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利用导游年审培训和岗前培训等平台,邀请资深导游、旅行社总经理、著名律师和应急救援等专家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对景区和星级饭店员工通过入职、在岗和大练兵等形式开展基础知识培训。对全市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景区开展系统培训。重点是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智慧旅游等方面强化教育,改变思维、开拓思路,拓宽市场。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培训和旅游安全培训。一是派员参加国家旅游局文明旅游导游领队师资培训班;二是邀请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百岁宫方丈慧庆大和尚讲解佛教仪规和文明燃香知识;三是邀请安监、消防和市急救中心等专家教授讲解相关安全知识。

  池州市积极发展文旅产业,认真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特色、紧抓落实,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创新机制体制,走向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文旅发展新道路,切实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旅游+”模式,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将池州打造成为安徽省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高地。(池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娟安徽]

标签:文化旅游 池州市 秀山门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