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芜湖味道:数九寒冬腊味浓 才下舌尖却上心间


来源:芜湖新闻网—芜湖日报

”据童春年介绍,传统臭菜和香菜大都是取用芜湖栽培普遍的高杆白菜作为原材料,而它们的前期工序也相差无几。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遵循着季节的变迁,阳春挖野菜、初夏捕刀鱼、金秋捉螃蟹、寒冬尝腊味;

原标题:五味杂陈又一年

冬季是萧索的,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但舌尖之上,并没有因为寒冷索然无味,反而更加“热闹”起来——眼下正值农历一年岁尾,芜湖舌尖上的精彩迎来了高潮,各式各样的“腊味”接踵而至、“斗战”正酣。

味浓——

数九寒冬腊味浓

如今“腊味”这个词已成为腊鱼腊肉腊肠等食物的统称,但这里统指腊月里的味道。冬日萧条,但味道却不冷清——在宰杀禽畜腌制腊货咸菜之余,还有熬糖稀、打年糕、酿酒糟、炸藕丸、做山芋粉丝等等,都是腊月一道靓丽风景。

“过去物资相对匮乏,只有当春节这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到来之前,家家户户才会‘奢侈’一把。”民俗学家金卫东告诉记者,自古以来人们的大量消费都集中在过年前后,过了腊月便是年,因此虽然腊月里新鲜食材屈指可数,但这不妨碍迎接新春的人们变着花样在吃食上下功夫,“腊月的吃食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虽然现在物资等条件大大改善了,但腊月的饮食习惯已经成为文化传承了下来。”如今,腊月的味道在一年中仍是最为丰盛而浓郁的,足够让人们回味一整年。

“细数腊月各色吃食,不难发现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贮藏。”市餐饮协会行业秘书长童春年指出,过去之所以会在腊月大量准备吃食,一方面是迎贺新年,犒劳一年劳作;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冬季食物较不容易腐坏,气温较低,蚊蝇稀少,便于人们腌制食品,“在腊月早做准备囤积大量食材,以便在来年青黄不接时有备无患。”因此,除了各式腊货腌菜,冻豆腐、阴米、年团、地瓜干等多数腊月所产的食物无一例外都能被储存很久。此外,由于天气寒冷,因此腊月里可以御寒保暖的食物和饮食方式深受人们喜爱,比如芜湖的酒酿、弋江羊肉、“一锅熟”等。

味醇——

丰年留客足鸡豚

各色腊货是腊味里的真正重头戏。即便如今的冬季不再缺乏食材,但腊货早就成为一种独特的风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种食材已是必备的年货。

“过去要等腊月十几杀了年猪之后,一家人才开始忙着做腊肉、腊肠等。”经营着一家土特产店的顾大芹每到腊月开始繁忙,如今一过冬至,腊货的生意就兴旺起来,晒在庭院中几大排琳琅满目的腊货早已被人预定,只等晾干入味。记者了解到,虽然腊货在我国南方地市都很普遍,但每个区域不尽相同,芜湖的腊货和长江中下游区域大致一样,在工艺手法上没有熏这一过程,都是采用自然风干晾干,“多数人家都是直接用盐来摸撒,也有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会用老卤来腌制。”

芜湖的腊货种类齐全,从鸡鸭鱼到猪各个部分再到内脏,基本都可腌制。腊货成品色泽鲜明,肉质干爽结实,皮韧而不硬,腊香浓郁,嚼味无穷,宴客佐酒熟食拼盘均适宜。“这些腊货够丰富江城人一年的饭菜。”正如童春年所说,腊货可以存放很久,不仅清蒸是一道好菜,还可以搭配时令等做成各种佳肴,如芜湖家常菜蒌蒿炒腊肉、咸鸭冬笋汤、咸货蒸千张等。

 

味“香”与“臭”——

又是一年腌菜时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腊月里忙着囤积腊货之前,制作各式腌菜更是入冬后第一要紧事。“过去腌菜是必备的过冬物资。”童春年回忆道:“到小雪时节,家家户户都忙于腌菜,街头巷尾及院落全成了白菜的海洋。墙头上、晾衣绳和竹竿上,甚至在窗台上都晒满了……”据悉,过去普通人家过冬要准备几百斤咸菜,平均下来每个人至少要准备50斤。

腌菜的种类繁多,萝卜、豆角、盖菜等都很受欢迎,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不少人家的主妇们都拿手腌制这些小菜——晾晒、洗净、腌制,只需月余,成品便微酸脆嫩,即可佐酒下饭。然而在此过程中,讲究的芜湖人还衍生出“香”与“臭”。“香菜和臭菜可谓是孪生兄弟。”据童春年介绍,传统臭菜和香菜大都是取用芜湖栽培普遍的高杆白菜作为原材料,而它们的前期工序也相差无几。

“很多外地人以为腌香菜是芫荽菜,其实完全是两码事。”荻港

香菜在多年前就成为繁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70多岁的许成华是老许香菜第三代传承人,据其介绍,与腌制普通小菜相比,制作香菜步骤虽不复杂却也费时费力。“当毛霜打在高杆白菜面时,就到了腌制香菜的最佳时期。”从选到晒到揉,制作香菜菜坯的每一步都有讲究——切香菜要顺着菜梗切保持菜心嫩度,放在席上吹晒时要常常翻动,而最重要还是每日的搓揉,“掌握搓揉的程度是口感的关键,也是完成其第一次脱水。”许成华说,传统制作方法中腌香菜必须得纯天然脱水。“看天气情况经过三到五天,等到菜变得有韧性后,还要放入盐继续揉。”如此反复才能制成菜胚,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家秘制的调料揉匀、压紧、密封,过些时日后开坛食用,香气四溢的香菜才算大功告成。也难怪在过去,香菜一直是腌菜中的“贵族”,“一个冬天也就腌制了几小坛,所以十分精贵。”童春年对此回忆深刻,一开坛,白如玉、红如花、绿如翡翠、口感脆脆,“再淋上点麻油,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谁都能多吃几碗饭。”

与此截然相反的则是在江城十分有名气的臭菜,也被很多人称之为“千里飘香”,爱吃的人趋之若鹜,不喜欢吃的人则拒之千里。臭菜和香菜关系亲密,很多人家都是用作香菜剩余的高杆白来制作臭菜,不过腌制臭菜的过程比较漫长。“为了保存好,不生蛆不发霉,腌臭菜的坛口必须用新鲜荷叶盖住,再用稻草和泥巴密封起。”许成华介绍,至少要经过一个春天几次发酵和昼夜温差的反复,到夏天时打开封口、揭开荷叶,才能有这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美味一绝。“最理想的臭菜一定软烂,整棵菜的形状都没了,叶子都烂化成了微绿的汤。”对很多老芜湖而言,这样的臭菜无疑是至上美味,而臭菜蒸豆腐,淋一点热菜籽油,抹一搭水辣椒,菜汁暗绿,豆腐白玉般隐隐浮出,菜籽油浓黄,辣椒鲜红,嫩咸香辣,这是一道颇为有名的家常菜。

味甜——

糖食糕点两相宜

为犒劳一年辛苦劳作,也为来年讨个好彩头,进入腊月后糖食糕点自然是少不了的。在过去江南农村的冬季,虽只有米、红薯等食材,但制成的小点心却也不少。记者了解到,腊月里仅用糯米制成的吃食就有年糕、阴米、粑粑、甜酒等近十几种。

最常见的莫过于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的花生糖、芝麻糖、炒米糖。“腊月里几乎每家都要做糖的,一般只做一两锅,封存在洋铁桶里,平时舍不得吃,只有正月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民俗爱好者潘侨宁向记者讲述了制糖过程:早早准备好炒好的花生或芝麻,选取当地盛产的食材麦芽或者红薯熬制糖稀,从傍晚一直熬到夜里十一二点,熬得差不多了得请村里熟手的糖师傅,“倒入花生米或炒米用锅铲搅均匀,糖师傅提着锅铲从锅里把一大团起出,摔在糖箱里,赶紧用糖板压硬实。”潘侨宁告诉记者,这一系列动作要快,不然会成不了形,再趁热切条切片,等到全部凉透了便成了滋润一冬的各色糖食。

腊月里吃食有颇多讲究,腊八要喝腊八粥,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江城很多地方还有制作“送灶粑粑”的习俗,这是一种带馅的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点心,以祈求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在整个腊月中,在江城最为普遍的传统点心则是团子,同样是用糯米制成。“村东村西起大灶,众人持柴火焰高,美味直上九重天……”凭香菜起家的许成华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爱好者,他如是形容腊月蒸团子的热闹,因为需要大锅大蒸笼,所以团子都是一个村子一起制作,“团子便是寓意团团圆圆,腊月里吃不完的还可以放进坛子用水‘养’起来,一个星期换一次水,能一直吃到开春后农忙时。”

如今,多数糖食糕点都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买到,不再稀奇,因此已很少有人家还会自己制作。但仍然有不少依然传承了下来,比如以前冬至过后才开始繁忙加工的丫山藕糖等。“这是一代人往昔的美好记忆,不止在舌尖上,更在心底。”金卫东说,“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也期望有一天部分传统特色的腊味可以有所回归。”

后记

才下舌尖,却上心间

我们寻觅芜湖的味道,从温暖湿润的阳春三月开始,到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结束。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遵循着季节的变迁,阳春挖野菜、初夏捕刀鱼、金秋捉螃蟹、寒冬尝腊味;我们穿梭在江城的大街小巷,寻百年老店口碑相传的特色名吃、品宴席上的招牌沿江菜、搜街头大隐于市的风味小吃……

我们曾以为一年时间足以尝遍芜湖的味道,然而随着味道系列的推进,才发现身边的这座城市其味无穷。美食本身固然让人垂涎,但美食背后的故事、制作的技艺、历史的传承、人们的回忆才是让人最津津乐道的,才是最好的味道之所在。

浮躁和喧嚣的当代生活中,我们叙说味道的同时,也不经意地发现了更多:街头小吃能不能规范、本土螃蟹如何打出名气,长江刀鱼怎样增殖放流,手工的食材可不可以传承……味道越深入,越是发现让人触动的不光是舌尖的短暂欢愉,也不光是家和故乡的味道,也不止是童年和记忆的味道,还有亲情、还有传统、还有迷失、还有太多太多……

味道说不尽道不完也不必遗憾,正如美食本身,意犹未尽才最让人挂念。只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勾起你味蕾或心底的某一处,让芜湖的味道更加绵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泓炜]

标签:香菜 送灶 臭菜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