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剪纸艺术大家王炳华:文化要走出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剪个桃,桃有毛,剪个杏,杏又酸,剪个石榴咧着嘴,剪个喜鹊喳喳叫。从爱好到职业,从普通农民到剪纸艺术家,王炳华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的传承发展,逐步形成自己刚柔兼备、淳朴优美、工巧洒脱、节奏和谐的特点。

原标题:安徽剪纸艺术大家王炳华:文化要走出去

“剪个桃,桃有毛,剪个杏,杏又酸,剪个石榴咧着嘴,剪个喜鹊喳喳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传承人,安徽亳州剪纸艺术大家王炳华,用一双巧手融会了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其创作的作品屡获大奖,享誉海内外。

王炳华痴迷剪纸,除了爱好使然,更多的是家庭影响。出生在谯城区古井镇普通农家的王炳华,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扎彩艺人,母亲是剪纸能手。五、六岁时,王炳华便拿起了剪刀模仿父母的花样剪来剪去。

1970年,王炳华来到陕北黄土高原的黄陇县,陕北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剪纸艺术品深深吸引着他。“当时学剪纸要有蜡盘、刻刀等工具,而这些我都没有。没办法,我就先在纸上画好,然后用书本垫着刻,一年内,几十斤的书全被刻烂了。于是我就用捡来的塑料鞋底刻。”王炳华说,在陕北自己第一次全面地学习剪纸这门艺术。

经过10多年的磨砺,王炳华的剪纸越来越有灵性。“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个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剪个鲤鱼戏天河。”有人对于王炳华剪纸作品这样评价,他创作的亳州剪纸融会了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采用阴阳交替的手法,达到了虚与实、动与静、巧与拙的和谐统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炳华的剪纸作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王炳华精心剪出了《花戏楼》,那栩栩如生的楼台砖瓦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还被作为亳州的礼物赠送给外地友人。《九狮图》、《娶亲图》、《百鸟朝凤》和《百花争艳》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剪纸艺术展奖项2005年,应邀参加日本世博会的王炳华,带着剪纸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会场上,他和众多艺术家一起进行了极具中国民间特色的表演,王炳华创作的亳州剪纸以其精细的刀工、优美的造型,融合黄淮平原民间剪纸和现代剪纸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征服了众人。

王炳华说,亳州剪纸是由“民间剪纸”与“新剪纸”两个部分组成。“民间剪纸”是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实用性剪纸,如灯花、窗花、鞋花等等,它们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特点。“新剪纸”从民间剪纸发展而来,是一种强调主题思想表现的新型美术形式,既带有较强的传统风味,又融进了一定的绘画透视技法,打破了民间剪纸只能搞小题材、小篇幅和只能平面构图的格局。

从爱好到职业,从普通农民到剪纸艺术家,王炳华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的传承发展,逐步形成自己刚柔兼备、淳朴优美、工巧洒脱、节奏和谐的特点。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王炳华便开始走进企业、走进校园,只要有人对剪纸感兴趣,他都会热情地前往,手把手传授,口对口相教。

有人认为,在工业化时代,剪纸作品完全可以通过机器印刷出来。王炳华认为,机器印出来的剪纸只是印刷品,不是艺术品。用手工剪出来的剪纸作品从构图到剪刻,每一个线条都透露着作者的自我表达和思想内涵,其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剪纸是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王炳华说。(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康鹏飞]

标签:王炳华 1970年 平面构图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