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徽州民俗戏曲活化石——傩舞


来源:凤凰网安徽站综合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傩是古时驱逐疫鬼的仪式,傩舞就是举行傩祭仪式时的一种舞蹈。傩舞源于原始巫舞。至汉代,宫廷中的“天子傩”规模盛大。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

徽州民俗——傩舞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傩是古时驱逐疫鬼的仪式,傩舞就是举行傩祭仪式时的一种舞蹈。傩舞源于原始巫舞。至汉代,宫廷中的“天子傩”规模盛大。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傩舞逐渐向娱人方面演变,加强了娱乐的成分,内容也大为丰富,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的节目。个别地区已发展成戏曲形式,称为傩戏。国家非常重视傩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是傩文化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傩戏是傩舞的进化。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载:傩戏的形式和流布地区主要在安徽、江西。祁门地处皖赣交界地,傩的活动由来已久,且形式多样。同治《祁门县志·风俗》中记载,正月元日、立春和端午均有傩舞。“正月元日,集长幼列拜神祗,鸣钲出行,饮屠苏酒,谒词宇,交相贺岁,傩以驱疫。” “立春日,宫长祀太岁,行鞭春礼,傩。”“端午日……乡间有木制神船,彩画装金,肩舁游村落驱疫(相传亦以驱蝗,祁门赵司训克勤《神船行序》云:‘神船,古乡傩遗也,岁举以逐疫焉’)”。这些记载表明,明清时期,祁门傩的活动已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上看,除保留驱逐鬼疫的成份外,增添了祈求丰年和祷告平安的色彩,甚至成为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一种形式。从活动时间上看,由腊月的大傩(即乡傩)发展到立春、正月元日和端午等时。
   
    据老艺人讲,祁门的傩舞源于周朝,兴盛时期在清末,当时城镇内还有雕制傩舞假面具的作坊,过去祁门二都、五都、六都、八都等地都有跳傩舞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末,祁门芦溪村的老艺人仍能表演这种舞蹈。据老艺人杨泽如所述,芦溪村的傩舞,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师承关系均为祖传。并说,过去祁门南路有24个“地戏班”,每年正月都要热闹一番。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至今保留着过去演出傩舞时用的部分假面具和服装,以及一幅十分神秘的“十大元帅图”。这些演出用具,有的约有百年的历史。这就是说,祁门历史上傩的活动几乎没有中断,直延至解放初期。近年来,随着时代进步,傩舞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在祁门又焕发新的生命。
 

相关新闻:

标签:傩舞 文化 徽州民俗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