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大“少年班”创办者至今依然钟情教育


来源:合肥晚报

对于家庭经济的困难,司有和也历历在目:“我兄妹四人,再加上爸爸、妈妈和外婆,全家7个人,爸爸妈妈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只有54元。后来,司有和把这个理论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获得成功,儿子司卫东于1986年考上科大少年班,现在在美国布鲁海汶国家实验室任研究员。

原标题:创办“少年班”元老如今依然钟情教育

退休前,他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当秘书,当1978年创办“少年班”时,他直接参与了少年班的创建过程;1993年,他被国务院授予“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任中国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常务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重庆市情报学学科带头人。

退休后,他被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聘请担任编审。虽然编审的工作很忙,但是到了双休日,他会应邀到全国各地作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足迹遍布北京、哈尔滨、深圳、兰州、宁波、广州、厦门……

但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今年70岁的司有和,40多年来,都在本职工作之余,一直关注超常教育,长期跟踪研究“少年班”大学生的成长实践,提出“早期诱发”的家庭教育模式,并将这一模式成功地应用于自己的家庭,他也因此于1994年获得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和“全国家庭教育先进个人”的称号。

然而,拥有“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美名的司有和,在合肥却鲜有人知。好在现在,司有和终于找到了“墙内开花墙内香”的感觉。因为前不久,他开始在我市翠庭园小学、爱麦吉科学营做教育讲座了。本月27日,他将受合肥琥珀小学邀请,去给老师们讲一堂师德课,说说他这辈子是怎样当老师的。

1 农民家庭崇尚读书

司有和1945年出生于我省含山县林头镇。父亲是地道的农民,起初在林头镇上小饭馆里做工,后来当上了经理。母亲是小饭馆里的会计,卖点心、饭菜的牌子。“父母小时候只是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一类的书,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是他们很聪明,过目不忘。我记得,小时候,爸爸教我读《百家姓》。当我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就去问爸爸,对于那个字,爸爸也不会读,于是他就从头开始背,一直背到那个字,再告诉我那个字怎样读。”司有和幽默地回忆着自己所受的早期教育:“而妈妈,经常教我读古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对于家庭经济的困难,司有和也历历在目:“我兄妹四人,再加上爸爸、妈妈和外婆,全家7个人,爸爸妈妈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只有54元。所以,我上中学六年,除了毕业那年的暑假,五个暑假我都留在学校种菜,挣20多元钱,这样,可以交学费、伙食费。”

2 考上科大荣耀全县

由于爸爸妈妈一心想让他们上学,所以他们兄妹都很认真读书。大概是小学三年级时,司有和的一篇作文《我的家乡》写得很好,他把家乡的夜晚写得很美,老师把他的作文题目改为《画夜》,在全班朗读,被当做范文。在含山中学,他当了六年班长,同时负责班级板报的策划、撰稿、设计、板书;1964年,他成为全县第一个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在含山中学的校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你看,这是含山县出版的名人录。”司有和翻开了近年出版的《含山文化丛书·名人卷》,指着目录上自己的条目:“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研究资深学者司有和”。

3 弃工从文创立学科

在中国科技大学,司有和原本学的是近代力学系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当了五年班长。1969年,他毕业留校,却做了校长办公室的秘书。

对于弃工从文,司有和这样解释:“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观察了解过,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充其量也只有20%。我觉得,在大学里,主要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方法学会了,干哪一行都不怕。”

是的。当了8年秘书的司有和,转行从事教学工作。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八年秘书的写作能力,他决定教授科普创作课。备课中,他发现了美国大学有科技写作课,于是他就发扬科大的校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没花国家一分钱,第一个在国内大学开设科技写作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科技写作教材,举办了第一个科技写作教师培训班,成立了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从此,全国有300多所理工科大学都开设了科技写作课。所以,在百度百科中的“司有和”词条,称他是中国科技写作学的奠基者、创始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吾能]

标签:少年班 司有和 家庭教育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