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杨丽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新媒体情景剧《黄山映象》也是杨丽萍继舞蹈剧场《十面埋伏》之后另一部跨界之作,每晚19:30在黄山景区汤口镇黄山国际大舞台进行长期定点演出。最近我们有幸与杨丽萍老师展开了近距离对话,和她共同探讨这部全新力作。

凤:我们知道,杨老师您出生在云南,成长在云南,借由生长之情编导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那么杨老师您对安徽的印象是怎样的呢?是什么初衷选择创作《黄山映象》?

杨:其实我对安徽的印象最初是来自电影《卧虎藏龙》,作为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它的拍摄地宏村、翡翠谷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其次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严凤英的《天仙配》,对黄梅戏的情有独钟也促使我对安徽这个有着悠久文化内涵的省份,产生了自然的倾慕。所以我在想如何将“二黄”完美结合,既传承黄梅戏的元素和精髓,又体现黄山的国际范儿。

在决定做《黄山映象》前我们前往黄山的各个地区采风寻灵感,我们发现,黄山主景区本身的确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神韵,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黄山南大门脚下需要一场国际范儿的演出来展示安徽的文化魅力,也希望借助《黄山映象》打造“观黄山奇景、品徽菜美味、看《黄山映象》”的旅游链,促进黄山风景区旅游、文化的双发展。

凤:既然叫做《黄山映象》,那么在情景剧里徽文化是怎样融入其中的?

杨:要将徽文化渗透在艺术表达里,其实是件挺难的事,首先是因为徽文化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尤其是《天仙配》这样的经典唱段,谁人不知,所以非常考验人。其次是徽文化的厚重感和层次感很难去展示,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外地人而言,要深入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并且要巧妙和山水结合,更是难以表达。比如黄山,传统理念一定是把所有的名胜古迹罗列进去,展示进去,然后就觉得这就代表黄山,这就代表徽文化了。但我觉得这个徽文化的体现要有相应的审美表达去诠释,黄梅戏、歌舞的单一主体好像都太过单薄,所以我们采用黄梅戏元素支撑起它的骨架,糅合杂技、武术、情景剧、短视频等多种艺术手段来传递我们理解的徽文化,营造梦里梦外戏里戏外的穿越感,尤其是配合《天仙配》,把传统的故事和现代化舞台光影进行了全新的整合重构,用新媒体的视觉的表现和语言去驾驭七仙女,相信会颠覆大家对传统徽文化的认知。

凤:正如您刚才所说这是综合艺术的体现,我看大家都把《黄山映象》定义为“新媒体情景剧”,如何理解这个定义?

杨:新媒体其实是概念表达,是有别于传统舞台演出的形式解读。两位德国最有创造力的马库斯-帕贝斯特、艾克-斯托肯布洛克任导演、瑞士艺术家任技术总监、王焱武任总监制,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王璞、李宏钧、Lih Qun Wong 、Friedrich Weiss以及当地黄梅戏专家程敬华、国内“金牌化妆造型师”尚涛等成为了这一演出国际化团队主创及制作,可以说在团队构建上就是一次革新。

其次该剧舞美灯光采用最新声光效果,逼真再现黄山奇峰、怪石、云海。德国多媒体艺术家Friedrich Weiss的“纪实交互影像”动漫效果的采集、编程及运用,在国内表演舞台尚属首次,整场演出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新媒体交互观赏效果,肯定会给观众带来无比震撼的视觉盛宴。

凤:这部作品是您首次做艺术总监,有没有什么心得总结?

杨:做艺术总监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可以说我从该剧的整体结构到每一个情景都亲自进行编排,每一个演出细节都亲自把握,更是亲自操刀全剧的灯光设计。未来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创作和安徽有关的剧目,因为创作本身对我来说感觉非常好,我是真正喜欢黄梅戏。

《黄山映象》剧团的演员非常年龄,他们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一部分是我们团的重点培育人才,都特别有欲望将自己展现出来。作为艺术指导,其实我更多是致力于给年轻人很多机会,在他们表演艺术道路上,丰富他们的经验,给予一定的艺术指导。他们所以我觉得作为前辈,一定要鼓励他们,虽然他们现在不成熟,可能会生涩一些但是我觉得刚刚开始,只要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绝对能在这个舞台上坚持下去,熠熠发光,也希望广大游客可以支持这部剧目。

杨丽萍

杨丽萍

中国舞蹈艺术家 国家一级演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凤凰安徽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