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制造业者的痛苦之一,是成本优势的丧失。“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就其核心武器只有一项,那便是成本优势。可如今,随着各项成本的抬升,性价比优势已薄如刀片;痛苦之二,是渠道优势的瓦解。痛苦之三,是“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的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详细]
摘掉落后被动的帽子 全国政协常委、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日前在政协小组会后接受记者采访,谈了对“抢购马桶盖事件”的看法。他认为,媒体不必过于夸大这件事的影响。 任何一个智商健全的人,只要有消费欲望,又有出国购买的机会,一定会做出物美价廉的选择。这里起作用的是“理性经纪人”的判断,与爱不爱国无关,也无涉“人傻钱多”,反倒是非常现实锱铢必较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地球又小成一个“村子”的当下,自主选择更成了消费者的权力。 抢购马桶盖后面,还有我们未必足够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使同类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是降低成本,让商品售价和商品使用价值有一个高度合理的契合,让性价比成为消费欲望的推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嬗变。[详细]
从制造一个让人放心满意的马桶盖做起 一个中国人,不远万里到日本,就为了购买那个在中国生产的马桶盖,大概没有比这更具讽喻意味的事情了。 许多质量上乘的产品,在中国国内并非难于生产,而是不少厂家奉行着区别对待的态度。出口到国外的质量上乘,销售于国内者问题频出,如此带来的结果自然是把消费者逼出国门。其实,在许多产品上都可看到类似现象。譬如国产奶粉一度问题频发,但调查发现,同样是这些生产厂家,其销往国外的产品合格率都在99%以上。如此的悖论和奇幻为何会发生?除了价格的因素外,与其说它缘于国外相对严格的产品检测和准入制度,不如说它来自于国内某种低质量生产和监管的惯性。 如何把更多的消费者留在国内?答案固然是宏观和多方面的,但以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抢购为参照,至少,这应从制造一个让人放心满意的马桶盖做起。 [详细]
到日本买马桶盖羞辱了谁 如果不是吴晓波多事,写了篇题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恐怕人们不大会特别注意这玩艺儿。马桶盖实在太过平常,住在楼房里的人们谁家没有啊,还要远涉重洋到日本去买,不觉得羞吗? 有好品牌不买,偏偏要不远万里去日本买,这不是崇洋媚外么?不过,单单指斥消费者崇洋媚外也有失偏颇,很多中国卫浴品牌宣传得很好,用起来还真不放心啊! 在国际大牌面前抬不起头来,实际上是一些有些名号的中国卫浴企业太不争气,让中国制造蒙上了品质阴影,人们在消费时不知道该相信谁。真正应该觉得羞辱的不是那些到日本买马桶盖的中国人,而是那些自以为高大上却连基本质量都无法保障的中国卫浴品牌。 [详细]
“抢马桶盖”是缺少民族自信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人对洋品牌的追捧,已经十分强烈,连纯粹的国产品牌,都要挖空心思冠以洋名字,抢购日本马桶盖只是这种心理的延续。如果再往远处追溯,那么鲁迅先生当年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亦可作为剖析这种心理的手术刀。 合肥荣事达十年前就在生产类似的东西,远销欧洲、北美、大洋洲,但国人以前很少知道。对于部分国产优质工业品,外国人反而比我们更了解,也更多使用经验。所以,有关“自信力”的问题,又有一个现实原因,是我们的内部信息沟通不足。 爱国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对国产工业品牌的了解与认可。 那么国产工业品牌的实质是什么?笔者觉得,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当代体现、发展和延伸。所以,有关马桶盖的新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新闻,更是一个关于文化发展、传承与认可的新闻,涉民族自信以及其导致的爱国问题。[详细]

评论·互动

出品:凤凰安徽 策划: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