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往期回顾
  • 2015-01-27
  • 第004期
从自媒体上的意外走红,到迅速引来公共媒体的激烈讨论。有关余秀华的话题,终于跃出了诗歌这一场域,发酵成一个公共事件。而早已高度边缘化、缺少读者的诗歌,难得地通过余秀华这样一位诗人,得到了一次社会关注。[详细]
余秀华的诗到底好不好? 当“纯文学”话题成为公众话题或者微博热词的时候,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毕竟,在一个读诗人口少得可怜的国度,诗人现下的处境是:唯有去世、自杀。 或者因为她是脑瘫患者或者打工妹,她的作品才因这样或那样的身份标签,得以零散地传播和阅读。平时不读诗或甚少读诗的人,也因周围人的转发、媒体上的谈论,耐着性子琢磨余秀华的诗好在哪里。 [详细]
中国众诗人如何评价余秀华? 她的诗歌,简单,直接,不遮蔽,有金句,是个不错的抒情诗人。 抛开她身上的其他标签,她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诗人而存在,但严格挑毛病,抒情自身造就了局限性,抒情诗人最要命的问题就是常常为了抒情的需要不去深挖自身及作品的更丰富的可能性。偏飘,偏软,容易自我重复和自悲自悯,沉溺于抒情的情境之中。[详细]
余秀华忽然走红 诗歌仍然在边缘 由媒体制造的这一场诗的泡沫,终将因为媒体不断追逐新鲜话题的本性而迅速冷却。这一场诗歌的狂欢,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农民诗人,但它并不能引起人们对诗歌的热情。 真正的诗人,都只能在安静的一隅从事艺术的追求,他们其实是用不着这种热闹纷呈的泡沫涂饰的。自然,余秀华也难以例外,这种浮华的炒作给一个真正的诗人带来的,至多是“一帘幽梦”。 [详细]
如果诗歌界瞧不上余秀华 更难得的是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一是余秀华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不过,对此称谓,余秀华却说,“我不认识这个人。” 二是对于眼下长枪短炮的热闹,她说,“我不想这样被关注,我的生活终归平淡,我的诗歌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三是问及为什么写诗,余秀华说是因为不会打麻将……这些言语,如诗歌一样动人。[详细]
尊重余秀华请从去标签化理解开始 如果尊重余秀华,欣赏余秀华,就去品读她的其他的好诗。 目前,也已有多家出版商找上门去,要给她的诗歌出书。如果能够一纸风行,对她的现实生活的改善有所助益,那么,就世俗层面而言,其实也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详细]
用诗展示了自己生命的姿态 她的诗,清新里透着机智,平静里浸着苦涩,激情中显出克制,词语节奏与情感张力都显得与众不同。在诗坛满目“行活”写作的今天,这样的诗确实给人带来惊喜。 她的诗之所以打动读者,是因为它的真实。诗人想展示的是自己生命的姿态,想表达的也是自己对世界的渴望与理解。哪怕这姿态再笨拙、再苦涩、再凌乱,也会因真实而不被各种世俗力量拽得支离破碎。[详细]
当我们谈论余秀华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艾略特说过,一个大诗人的出现,会改变以往诗歌的格局。 目前许多诗人出面谈论余秀华,表明旧格局已经受到震撼。但批评余秀华的人也许并没有准备好,说她的诗歌是因为怜悯,失效;然后说她的诗歌是抄袭,失效;最后说她的诗歌是大众化的。小众自然纯粹、洁净,但大众化的诗歌就会染上大众的毛病吗? 仔细想想,哪个小众诗人敢向艾略特、奥登、迪兰·托马斯叫板呢?每个诗人真正的地位,本来就需要评论家商榷很多年才能确定。让他们去吵,诗人余秀华喜欢写诗就去写,读者喜欢读诗就去读。 [详细]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火的余秀华 余秀华说,“不用多久,我就会回归到以前的状态。 之前我的博客只有200个粉丝,现在已经有2000多了。我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但是真正理解我的人、懂我诗的人,全世界可能只有一两个。” 在余秀华口中没有爱情的丈夫尹世平,关心的并不是她的精神世界:“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能不能帮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就行。” [详细]

评论·互动

出品:凤凰安徽 策划: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