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言徽语第40期_ “犬口救人”事件逆转:防骗捐还需法律"落地"_凤凰安徽
 
 

“犬口救人”事件逆转:防骗捐还需法律"落地"

2015.10.21 第40期

近日,一则发生在安徽的新闻激起了网友的善心,利辛女子李娟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伤,四肢上的肌肉全被狗咬烂。随之而来的捐款耶源源不断而来,目前伤者家属收到善款超过80多万。

“犬口救人”剧情反转 公众爱心被戏弄

可是这种温暖仅仅持续了一天,最新的消息将所有人的热情打进了谷底,原来女子根本不是救助陌生孩子受的伤,而是在朋友的家中喂狗被咬伤的。即所谓“犬口救人”事件完全为虚构。

剧情的反转,让人一时回不过味来,而那80多万元善款立即成为焦点。很显然,爱心人士向李娟伸出援手,主要是基于她勇救女童,而不是因为她被狗咬。因为被狗咬的人多了,别人怎么没收到捐款呢?

80万捐款俨然已成为别人的囊中物,那些愿意展现爱心的热心网友的热情不该被嘲笑。但公众却尴尬地看着这一家人以一种不光彩的手段达成所愿,焦虑却又无可奈何。伤者不是不该得到帮助,但以这样的方式去获取帮助,将别人的爱心当成敛财工具,已经不是借机炒作,而是欺骗了。

骗捐层出不穷 如何避免成当务之急

类似的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今年8月,一名网友谎称父亲在天津爆炸事故中死亡,因此骗得3700多人对其进行“打赏”,涉及金额9万多元,警方查明真相后,以涉嫌诈骗对该网友予以刑事拘留。

还有康夏卖书,流传在朋友圈里的故事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与书本之间割舍不下的感情,而在现实里,则是卖书者在书店和快递公司间来回地倒腾。只有一千多本的藏书,愣是卖出了几千册。卖书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捆绑了社会的一种情怀,而此次事件卖的则是同情心。

跟那些电话骗局相比,这些骗局走的是情感路线。它摸准了网络的传播规律也号准了网友们的脉搏。在包装精美的心灵鸡汤面前,社会几乎没有抵抗力。一个推开小孩子单挑两条恶狗的新闻是如此动人,正是灌溉心灵沙漠的一股清泉,如饥似渴的公众都失去了防御能力。媒体需要这样的新闻填满头条,社会也需要这样的新闻来慰藉人心。

更重要的是,这种骗捐行为戏弄了人们的爱心,损伤了社会信义,将会给慈善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新闻中有一位老人,每月只有70元的收入(政府救济金),但他还是为李娟捐了50元以表达心意。面对这样的爱心,李娟及其家人的良心何安?面对这样的骗捐,我们又怎能不愤怒!

防骗捐还需法律"落地"

 

如果把这件事归结于媒体的不负责任和网友们的轻信和盲目,用吃一堑长一智来作事件总结并不能掩盖问题的本质。

这些事件,也都印证了自发性慈善脆弱的一面。除了愤怒,我们必须承认,骗捐行为并非个例,反而呈现越来越多的态势。网友们的热情有目共睹,但如何让这种爱心不被利用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公益慈善学界对“个人募捐”展开了广泛探讨,有不少人建议干脆禁止“个人募捐”。但笔者认为,一刀切地禁止“个人募捐”可能有因噎废食之嫌,但确实需要大力规范。

第一,相关网站或监管部门应加强项目发起的资质审核,帮助网友在前期实现网络募捐行为的真伪鉴定,从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等的弊端。

第二,应由社会第三方机构加强对网络捐赠的善款流向的追踪。动态的后续监管能够让救助帮扶对象确立精准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如此,能避免后续因资金使用不透明带来的捐助双方不必要的纠纷,也有利于网络募捐尽快走出“信任危机”。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慈善环境,能从法治角度解决慈善公信力不高,募捐资金使用、管理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强化捐赠人知情监督等权益保障,依法处罚诈捐骗捐等不法行为,可防止滥用民间善意,保护公众慈善积极性。 (凤凰安徽综合钱江晚报、现代金报)

《凤言徽语》为凤凰安徽一档新闻评论栏目,自2015年1月6日创办以来,一直以最佳的新闻整合方式去解读热点,6月19日,《凤言徽语》正式改版,将以新闻评论的形式为公众传 递自己的声音与精神。

《凤言徽语》将以独立视角,深度解析,以求不离“徽萃精华,语妙天下”。

  • 总监制:吴昊
  • 监制:康鹏飞 邵婧
  • 本期策划/编辑:王娟

凤凰安徽微信

凤凰安徽微博

  • 邮箱:2632643941@qq.com
  • 电话:0551-6553 5299

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