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言徽语第62期_“黄山”改回“徽州”:回家的路再远 也很近 也很近_凤凰安徽 凤言徽语第62期_“黄山”改回“徽州”:回家的路再远 也很近_凤凰安徽
 
 

黄山改回徽州:回家的路再远 也很近

2016.4.13 第62期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地名是回家的路,“徽州”不妨考虑恢复》,文章以已故著名作曲家周巍峙的人生经历为例:作为徽州人,周巍峙没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他的儿子周七月说,父亲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乡,并且认为徽州地名被黄山替代,是一大遗憾。作者还在文章中呼吁: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

其实从1987年徽州改名黄山市后,关于地名之争一直延续到现在,累计有数千计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不同的渠道提出要恢复徽州地名,包括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媒体或者个人都从不同角度为恢复徽州地名发声,这种状况在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在很多人看来,“徽州”改“黄山”是一个没有历史、地理文化常识的千古笑谈,众所周知,徽州一直在中国徽文化传承上,承担并发挥重要的历史角色。徽州,又名新安,原含由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及婺源(现属江西上饶)、绩溪(现属安徽宣城)六个县。自宋徽宗宣和三年起,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

徽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连“安徽”也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除了徽商文化,徽州也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但由于历史原因徽州六县被直接拆分、肢解,连徽州地名都改成黄山市,然而这样一个集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地名被废,确实是一种遗憾,正如李辉在文章中称,“没有徽州,哪来的安徽”?

然而由徽州改黄山易,由黄山改徽州却成了一桩难事,客观地说,黄山现在想改回徽州确实有一些难点,其中包括:其一从改名的程序上说,按照现有的政策一个地方想要改名需要从地方向中央层层报批,光这样繁琐的程序就能够折腾个三年五载的,况且还需政府政府牵头推动。

其二涉及利益归属,徽州改成黄山已经木已成舟,想要再改回去,势必牵涉区域行政划分,特别是现属于宣城的绩溪县和现属于江西的婺源县的归属问题。而如今如恢复徽州六县的行政划分话势必会触动一部分既有利益而增加难度,需要相关机构多想出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和整合各级社会资源,以作统筹规划。

眼下,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徽州也是如此。在全国,一些历史名城也都不同程度是掀起一股改名潮,如湖北荆沙改回荆州市,襄樊也改名襄阳等等,这些地方的成功改名也为恢复徽州提供了经验。其实改名潮的兴起正是印证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仅有利于本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特色的传统文化,也为经济发展和振兴旅游事业提供了便利。

恢复徽州这一地名益处多多,既有利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借改名和行政规划,重新挖掘经济的潜力、发展力和增长力。2011年巢湖被拆分了,2015年安徽又有铜陵、淮南、六安等地又有一次成功的区域划分的经验,再加上各地的成功改名的案例,恢复“徽州”地名绝不是一个书生意气的空谈,而出于千千万万徽州人,乃至安徽人的美好愿望。

如《人民日报》文章称:“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方启华,笔名静水、近水。诗人,时评作者,凤凰网安徽频道特约评论员。1986年生,安徽无为人,农民出身,大专学历,现居合肥。

评论文章多次荣豋凤凰网、天涯、华声网、太湖明珠网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各大知名网站首页展示。部分时评及散文作品也常见于《新安晚报》《扬子晚报》《人民法院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自编有杂文集,另著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数百万字。

声明:以上信息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凤言徽语》为凤凰安徽一档新闻评论栏目,自2015年1月6日创办以来,一直以最佳的新 闻整合方式去解读热点,6月19日,《凤言徽语》正式改版,将以新闻评论的形式为公众传 递自己的声音与精神。

《凤言徽语》将以独立视角,深度解析,以求不离“徽萃精华,语妙天下”。

  • 总监制:吴昊
  • 监制:康鹏飞 邵婧
  • 本期策划/编辑:王娟
  • 撰文:方启华

凤凰安徽微信

凤凰安徽微博

  • 邮箱:2632643941@qq.com
  • 电话:0551-6553 5299

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