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言徽语第96期 疯狂的暑假,拿什么缓解年轻父母的焦虑_凤凰安徽 凤言徽语第96期 :疯狂的暑假,拿什么缓解年轻父母的焦虑_凤凰安徽
 
 

再谈大学第一课:学以成人

2018.9.10 第151期

编者按:追求独立心态和健全人格;不要做“空心人”,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如何通过驯服互联网之轻,坚守大学之重。大学能不能接得住这批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18岁出门远行的年轻人?对于中国当下的大学教育,对于00后一代,我们的大学开学第一课,究竟应该和他们聊点啥?这是澎湃系列评论“大学第一课”的第三篇。

新学年开启,又一茬学生告别漫长的高考马拉松,如释重负进入大学门槛。十多年的超负荷学业压力,等到这个时节得以完全释放。在数以百万计的“新科”大学生眼里,进入大学,不仅意味着求学时间和空间的切换,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生道路的质变和转折。近些日子,关于开学第一课的话题被舆论爆炒,击中了数以千万个家庭的交感神经。其中,大学第一课,更是这个话题中的话题。这个话题之所以成为焦点,不仅因为00后一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历史,还在于这个话题背后沉淀了多年的公众期待和关切。比如,大学为何?这个根本性的命题的有力回应,对于中国当下的大学教育而言,尤为急切。

本来,中国大学自身的问题解决起来都很吃紧,还得多承担一份义务和责任,那就是基础教育的欠账。基础教育有诸般成就,但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就是“人”的教育。基础教育铆足了劲,把“教学”效用发挥到极致,致使将本应丰盈的“教育”简化成功利主义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在“素质教育”方面没少费脑筋,但很多素质教育的努力都沦为精致的应试教育,多少应试教育借素质教育之船出海,以至于基础教育的欠账利滚利,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人”的教育包袱,经由高考闸口之后,连本带利传到大学手中。

在大学阶段,“立人”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何把带着强大基础教育惯性的新科大学生,带进正常的大学教育轨道?大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可能满足大学生及家长所有的期待,但大学应有使命和责任就是:“立人”,让“学以成人”落地开花。

“学以成人”,首先得要对“学”有正确的定位和理解。“学”本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诸如:基于对未知的探求,困惑的解结,去蔽,追求真理,去魅,等等。而不是将“学”简化为学分、绩点以及学业上的三六九指标。求学有功利的成分,但不能过于功利主义。在大学,应让“学”归位,不能把大学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基础教育的升级版,大学之“学”之所以“大”,不止于知识版图的拓展,不止于知识的细分和深化,而在于知识逻辑的切换,在于知识之道的殊异。在大学,要告别对知识的狭隘和功利理解,把知识片面理解为与人生意义和家国情怀无涉的零度知识,“学”的意义必须与“人”关联,人生的意义和社会关怀深度关联。

在大学求学,不是换个地方“刷题”和挣分。大学教育有一个艰难的工作就是:清空此前基础教育功利主义的欠账,从大学之道出发,把“立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大学与社会,有区隔,有关联。处理好大学与社会关系,是为学成人的必修课。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既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点批判性的清高,也须与社会之间保持亲和性,以出世之心入世,练就一身济世本领,而非远离尘嚣,坐而论道,不及物,不接地气,回避社会关切,无视社情民生。大学不能成为社会责任的洼地。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这就要求其所培养的人不是单薄、偏狭、功利之才,而是有时代担当、有价值皈依、有健全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大道”之才,培养有智慧、有知识的“大学”之才。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言用来照明当下大学之路,纠正功利主义教育之偏,仍有疗效。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以上信息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凤言徽语》为凤凰安徽一档新闻评论栏目,自2015年1月6日创办以来,一直以最佳的新 闻整合方式去解读热点,2015年6月19日,《凤言徽语》正式改版,将以新闻评论的形式为公众传 递自己的声音与精神。

《凤言徽语》将以独立视角,深度解析,以求不离“徽萃精华,语妙天下”。

  • 本期编辑:周丹
  • 本期作者:张涛甫
  • 来源:澎湃新闻

凤凰安徽微信

凤凰安徽微博

  • 邮箱:2632643941@qq.com
  • 电话:0551-6553 5299

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