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回乡之路有阳光

熟悉了她的模样,她的微笑,她在镜头前播报新闻的神情;熟悉了她的声音,她的语气,她那个令人容易记住的名字——“陈茜”。当这位《帮女郎》主播走下镜头,回归自然,淡雅静谧、清爽随性的个性与优雅的生活态度令人着迷。爱旅行的陈茜酷爱自由行,她享受着安排一段未知旅途的兴奋,更秉承着“旅行不仅仅是浏览景色,更多的是心灵触动”的坚持。正是这样一个金牛座姑娘,在用旅行丰富自己的生活,诠释出自我的精彩。本期《徽行迹忆》,跟陈茜细腻的文字和饱满的情感,重走《回乡之路》。
初见回乡路的生态美
  • 从塔川到宏村的那段不足十公里的山路,是我一直以来钟爱的乡村道路。蜿蜒曲折的流线,配合道路两旁灰白色调的徽派老宅,春来油菜花点缀,秋日红叶林浸染,再上乘的水墨画恐怕也难与之媲美。

  • 从汤口下高速,这是一条通往黟县的必经之路。每次穿越宏村隧道的时候,我就开始激动,最美的画面即将铺陈。或许是细雨蒙蒙的碧湖葱绿,或许是雨后天晴的云雾升腾,或许可以在艳阳高照中拥抱整个奇墅湖,没有走出隧道你根本无法预计这一次会遇见怎样的风景,山区的天气和徽州的语言一样,十里不同。

  • 作为城里长大的孩子,一直羡慕那些插过秧、放过牛的人,羡慕他们无论何时,总有一处回得去的原乡。而随着去黟县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解越来越丰富,他乡已然故乡,在心里,这便成了一条回乡的路。

追忆回乡路的人文情
  • 最初去黟县是因为工作。那会儿被抽调去做专题片《重走徽商路》的主持人,和作家潘小平老师沿着徽商的足迹触摸那段历史数月之久,这其中就包括对宏村的寻访。我们去寻访的承志堂可以算是村里最著名的房子,整幢建筑精雕细刻、朱柱金梁。它的主人清末大盐商汪定贵在当年绝对的有钱任性,承志堂有9个天井,7座阁楼,前后两进,占地2000多平米,光是堂屋的描金对联就刷掉了5斤金粉,全屋木雕,20个工人雕刻了4年。尽管历经岁月侵蚀,步入其中,仍然被精美绝伦的木雕震撼,那幅中门之上的“百子闹元宵”,100个男孩惟妙惟肖,千姿百态的模样我现在还能记得。

  • 除了看屋,还要看水,古宏村人为了防火灌田,造出了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月塘之水经过过滤通过九曲十弯的水圳,从一家一户的门前流过,使得“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当年采访完,我曾倚在承志堂的门前,脚跨过那不足半米的水圳留影,突发奇想:当年村里通知开大会的时候,会不会叠上一艘小纸船,写上时间地点,让它顺水而行,通知家家户户呢?

  • 古人的智识,让我惊叹,古宅的魅力,让我倾心,可这些老房子的明天呢?我担心。徽州的老房子为了防火防盗防家里不能建贞洁牌坊,高墙小窗,并不适宜现代人的居住习惯。黟县境内目前有140多幢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亟待抢救保护的则更多。厚重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实体,该如何延续它的生命呢?

  • 当我开始越来越多的认识黟县人和新黟县人。我更想说说那些新黟县人,说说他们回乡的“路”和他们如何给老建筑注入新生命。

融进回乡路的栖居意
  • 寒玉,上海人,黟县最知名的民宿“猪栏酒吧”的主人。2004年“回乡”。最初,西递一幢400年历史的老房子要出售,她花15万买了下来。因为院子曾被用作猪栏,便被起了“猪栏酒吧”的名字,甚至还在门口贴过“日理家务夜读书,少生孩子多养猪”的对联,而实际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猪栏没有猪,酒吧没有酒”。如果一定要和猪扯上关系,恐怕用寒玉最新微博上的那句最合适,“猪一样的日子,简单,快乐,真好。”

  • 十年时间,猪栏酒吧从一家变成三家,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却同样传递着“诗意的栖居”概念。清明的时候又去了三吧,这个老油厂改造的民宿,从开工建设,到开门营业,我看着它日渐生动。古朴的桌椅和床,配合中国传统花样的布艺和床单,满满的乡村气息。听屋后的溪声潺潺,赤脚下去,抓起一两条小鱼;在露台的躺椅上仰面,数数城里见不着的星星。猪栏给像我这样渴望乡村,渴望宁静,渴望在“快之国”中慢下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放松的地方。而寒玉也踏着回乡的路找到了她的理想国,作为诗人,寒玉这样总结自己的乡居生活:“种瓜种豆种玉米,种云种诗种蓝天。”

  • 和寒玉同样,以民宿方式改造老宅的还有来自厦门的小燕。同为80后,我最初听到她和老公放弃工作,从温暖的厦门到黟县定居,还是不由的张大了嘴巴。这是徽派古宅的魅力,也是他们选择生活的勇气。小燕的民宿叫“诒燕堂”,是南屏景区内的一幢老宅。当你漫步在南屏的青石板路,随手推开那扇并不起眼的木门,你一定会惊叹厦门小清新和徽派厚重感的绝佳混搭。花砖地面、铁艺床架、小燕亲手缝制的床罩窗帘抱枕、随手摘一朵野花插入花瓶的小品,无处不散发着一个厦门女孩儿的细腻。每次去黟县,我总要去“诒燕堂”喝一杯小燕泡的红茶,她那么精巧的坐在老门板做成的餐桌前,慢条斯理的烧水、洗皿、斟茶,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一种让人渴望的生活态度。

  • 被CNN评为中国最美书店的南京先锋书店,在2013年来到了黟县,在碧山村的启泰堂开了它的第八家分店,起名“碧山书局”。 书局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祠堂的原始风貌,祠堂中央的天井剪出四四方方的天幕,下雨时,水帘泻下,混杂着田野的清新,是与阅读最相得益彰的搭配。一楼的图书区有两万多册书籍,二楼的咖啡馆可以和朋友小坐、俯瞰村庄。碧山书局借助先锋书店的影响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文学爱好者,其中不乏来村里住下,只为每天潜心读书的人。除了游客,我曾经遇见过在这里捧书阅读的村民,碧山书局对村民提供免费阅读,一位留守大妈曾在店里看完厚厚的一本《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乡村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碧山书局正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提升村民的文化程度,也净化着那些回乡路上的游人。

  • 民宿、书店、酒吧,新的生活方式为老宅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我爱黟县的原因,生态之美、传统之美、融合之美,让我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总想着时不时的回到这里,也算是一种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