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江户时期的日本古宿场之旅

小土,黄山人,性别男,但你也可以叫他土姐,因为他彪悍的外表下有颗腼腆的少女心。喜爱非常规的旅行体验,山地车和户外是他的爱。当然拍照也是旅行的必须,擅长人文摄影的他总是能在犄角旮旯的角落里发现被遗忘的美,以特殊的角度诠释内心对建筑的理解。足迹走过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尼、日本等国家,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一群简单快乐的人。上期小土带着我们到江户时期的日本古宿场,在妻笼宿走了一遭,本期《徽行迹忆》我们还将继续跟着他去享受江户时代的美丽邂逅。
中山道、马笼篇
  • 17世纪的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以江户(现在的东京)的日本桥为中心,修筑了数条呈放射状的交通要道。从1624年开始陆续完成东海道、中山道、甲州街道、日光街道、奥州街道,被称为当时的“五街道”。其中沿着关东、中部地区海岸线而开辟的东海道、以及穿越日本中部山岳,终点至京都三条大桥的中山道,堪称为日本本州的两大动脉。

  •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大举建设了铁路、公路,现代交通工具取代了步行和骑马,人们不必再辛苦地跋山涉水来往东京与京都,因此繁荣的宿场也随着岁月荒废。古时连接江户和京都的中山道,作为其69番宿场中的第42、43番的妻笼宿和马笼宿,因为完整保留了昔日传统街道的面貌,成为江户宿场风情的缩影,而得已保护。而连接这两座古镇的7.8公里驿路也得以保留,是日本最具有旅游体验的徒步路线之一。

  • 妻笼宿和马笼宿的观光案内所都提供将行李托运至另一方的服务,但一般在三月中旬才开始。于是我只好背上背包,拜过路边的地藏菩萨,直接踏上了连接妻笼宿与马笼宿的中山道。

  • 因赶行程,伴随着林荫小道的残雪,虽然接近零度的气温,却走得大汗淋漓,约摸半个小时,来到大妻笼。

  • 由于不像妻笼宿那般的成规模,而且正值淡季,大妻笼显得冷清很多。穿过几幢老宅,也都大门紧闭,也许一两百年前,这里也曾车水马龙,过往旅客接踵而至,两旁店铺林立,门庭若市。而现在别说游人,就连本地居民也都未曾见到,山野间只有鸟鸣声依旧清澈。

  • 脱下厚厚的羽绒服,山风吹干脸上的汗水,紧绷绷的,伸个懒腰,再卯足劲呼吸几大口清新冰冷的空气,顿时清爽。

  • 离开大妻笼,海拔升高,山道上的积雪也逐渐加厚,变得难走起来。时而小腿陷入厚厚的积雪中,大跨步的缓缓前行,在身后留下一连串脚印;时而走在冰面上,走一步滑半步,一点点小心翼翼往上爬。

  • 现在虽未有田园风光,但也小桥流水、森林瀑布,只是80%被冰雪覆盖的道路让我始料未及。偶尔还会有熊出没的警示和警铃,还好现在是熊冬眠的季节。

  • 这条7.8公里长的古道跨越歧阜县与长野县,不时会被新修建的公路切断,然后在道路不远处随路标指引又回到古道中。

  • 路过男滝、女滝两处袖珍的小瀑布,再经过一段漫长的上山路,已是气喘汗流,在感觉身上的背包越来越重,步伐也越迈越慢时候,前方一棵巨大的樱花树后面,一座老房子沉稳矗立在山上。

  • 这是这条古道的至高点,海拔800米的马笼峠。向屋内探望,“围炉里之间”的木地板散发着老旧的光泽,铁壶下的柴火烧得满屋子热腾。榻榻米的房间外挂着一口看不出年代的挂钟,一位似乎比挂钟还老的老爷爷像一直在等我般,看见我,赶忙招呼我进屋休息。

  • 围着炉火,烧水沏茶,柿饼点心,叫我怎能不爱上这里!

  • 原来这里是专门给爬中山道旅客休息的驿站。老爷爷介绍,这座房子已有300年历史,他是附近的村民,每个月只能回家两次,平时就住在这幢房子里,每两年换一次人,给予经过这里的旅客提供免费的休息场所。也许几百年来,这幢房子已经接待了数不清的过客吧,诸侯贵族、武士、平民,每个人都带着旅途的疲惫,在这间老屋,围着柴火,将汗湿的衣衫烘干,几杯热茶驱走一身倦意,再重整行装,一鼓作气向下一个目的地走去。

  • 依依不舍告别老爷爷和温暖的老房子,一路踏雪下山,古道尽头,视线豁然开朗,白雪皑皑的群山环抱中,马笼宿一点点掀开娇羞的面纱。

  • 比起小家碧玉的妻笼宿,马笼宿更加大气。道路两边的小铺多数已开门,游客三三两两漫不经心地走在石板路上。买一个热腾腾的青团子,咬一口,细腻的口感像极了在这里一丝不苟生活的人们,每天迎接着过往的来客,用甜甜的豆沙馅带给人们无法形容的满足感。

  • 由于中山道的路况比预计多花了不少时间,今天还要赶往几百公里外的高山,所以匆匆路过马笼宿,无法去体会像妻笼宿般,当一日游的游客散尽,独享整座古镇的感受。但是错落在坡道上的古宅矗立坚挺,和远处的雪山遥遥相望,阳光照耀在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是和游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辉煌的荣光。

  • 2015年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是静心沉浸在往昔的宿驿风情中,时光缓缓流过这段与江户时代的美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