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油然而生的诗句抒发,表达了对徽州最美的赞誉。“徽”字,上下看是山水、左右看是人文,山水、人文系于一身,象征着吉祥美好。在黄山腹地有这样一个地方,望得见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浸透着人文历史的厚重深远,集结着历代智慧的结晶,它就是徽州区。随着乡村旅游的崛起,徽州区把握大好机遇,借力自身资源优势,放眼“全域”,着力打造“慢生活”的理念。本期《对话旅游圈》,我们与中共黄山市徽州区委书记程红女士一起,走进慢山慢水慢徽州。

凤:安徽省旅游局今年下半年的宣传重点工作都在围绕着“美丽安徽行”展开,这看似简单朴素的五个字其实饱含了安徽太多的风光与美景,那么在您眼中,徽州区是一个怎样“美丽”的地方?

程:徽州区的美,可以说既有外在的自然风光也有内在的文化底蕴。徽州区的自然美景是青山碧水,鸟语花香,四镇三乡各有千秋。我们的蜀源、丰乐湖黄山毛峰观光园、竹艺轩等三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正逐渐声名鹊起;潜口民宅、呈坎罗东舒祠、呈坎明清古建筑群、西溪南老屋阁及绿绕亭、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五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海内外享誉盛名;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徽州绿道,中国规模最大的茶花生态园——徽州茶花园、被赞誉为“天上水街”的灵山古村落,以及晨闻鸡鸣、夜闻犬吠、令人陶醉的“徽州农舍”更是遐迩闻名。所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徽州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内在的文化底蕴其内涵说的其实就是徽文化,徽州,古称新安,有2200多年的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到今天“徽州”一名称已有894年历史。我们徽州区是古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徽文化深度体验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精髓,在建筑的粉墙黛瓦之下,徽州区文化的体现之一就是我们的古村落,漫步在其中有很多讲究需要游客自己体会。而且徽州区人才辈出,历史上荣登进士者有220 名,素有“一镇六状元”、“一村三翰林”、“一村两国保”的美誉。其次徽文化还内化在徽州居民的身上,是人性格和品德的象征。重文化、礼仪、孝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都是徽文化传承下来的精神。游客来到徽州区游玩,吃住的停留,都需要和当地的居民打交道。无形中他们的生活环境及习惯也成为了靓丽的人文风景线,更是映衬着徽文化的精髓。

凤:今年我在采访省旅游局万以学局长时,他和我提起了“全域旅游”,他很骄傲的说咱们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这一全域旅游的成功案例,让他看到了未来安徽旅游的无限可能。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全域旅游”的呢?徽州区整体的旅游又如何在大黄山的光环下走出差异化的路线?

程:我所理解的全域旅游,就是特定行政区域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行政区域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相应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指,全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都被开发形成吸引旅游者的吸引节点、旅游整体形象突出、旅游设施服务完备、旅游业态丰富多样、能吸引相当规模的旅游者的综合性区域空间,是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目的地。

全域旅游强调居民与游客的融合,目标是让旅游目的地真正成为居民和游客共同的“家园”,而不是成为游客的“主题公园”,居民更不是“主题公园”中的演员。在全域旅游战略中,居民是“家园”的主人,游客也成为这个“家园”中的一份子。“主题公园”只能短暂停留,只有“家园”才是可以永远值得挂念的地方。在全域旅游目的地空间中,各个产业通过旅游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使旅游业成为该区域空间内的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全域旅游打破了景区的桎梏,让每一处美景都成为游客所选择之地。在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决定联合创5A级景区的时候,很多人都比较担心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再加上旅游区内,仍然有很多居民是生活在景区之中的,可以说整个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是活着的徽州生活。在这次创建的过程中,所有的居民都参与到了队伍当中,我们并没有因为创建而停止了居民的生活,甚至换个角度去思考,变他们稀疏平常的生活场景为旅游项目,为“徽州生活”的真实做了担保。从春天的油菜花到秋天的葵花、金黄的稻香,徽州的晒秋都是老百姓不刻意的诗意写实。

也正是因为全域旅游从徽州区先行,所以我们在做旅游规划的时候也结合区域特色做好全域旅游的典范。前面我们也说到,四镇三乡结合自身的优势走差异化的路线。放眼整个黄山,大家都依托徽文化做文章,也切合古村落做宣传,但是古村落本身其实就有所差异。比如呈坎村在建村的时候就讲究八卦风水,并特色鲜明,所以被朱熹称为“江南第一村”。

徽州区与黄山其它地区的区别还有红色文化,作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中地、新四军的整编地、成军地和东进抗日的出征地,被研究者们誉为“北有延安,南有岩寺”。今年是抗战70周年,也是新四军岩寺集中整编东进抗日77周年,红色旅游更为徽州区今年的旅游发展注入了一股红流,与此同时借助研学游,也让来到这的孩子们寓教于乐。

凤:现如今的游客正在从观光向度假型转变。我们知道徽州区拥有呈坎、唐模、潜口、丰乐湖等不同类型的景点,呈坎的文化承载、唐模的中法情浓等都成为游客所青睐的度假胜地,国家的整体旅游发展思路也是迫切期待游客旅行方式转变。在这一机遇下,徽州区未来旅游的发展规划里,将如何重点打造度假旅游呢?

程:我们在做旅游品牌的打造时,最核心的定位就是“慢”,这也是现在旅游度假所追求和城市生活节奏最根本的不同。在首届“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评选活动中,徽州区、潜口镇荣膺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古镇。今年我区再获“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目的地”及“最具文化创意旅游乡村”。这些都是我们围绕慢生活打造所获得的成绩。

而旅游度假区的打造首先还是要让目的地有所名气,因为现在的游客大部分还是冲着知名度来游玩,所以我们现在在旅游规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先做好景区的旅游营销和宣传工作。

我们也结合节庆活动突出慢生活的打造,比如前不久湖南卫视知名真人秀节目《偶像来了》“徽州特辑”在我们呈坎实景拍摄,偶像之美与古村风情相得益彰,到呈坎品读徽文化,来徽州享受慢生活,成为一种追求和向往。还有我们马上要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慢步大会,就是希望在活动中通过我们的线路打造,把美景串珠成链,让游客走进徽州区的山水之间。

住,在旅游度假中是最直观的体验,徽州区的民宿非常有特色且格外出名,唐模的法国旅馆,德懋堂的高端民宿,以及蜀源的半山闲客都为人熟知,但是目前民宿的数量不是很多,接下来我们也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的有智之人,为徽州区的度假旅游增添色彩。比方说我们的西溪南就在创新古民居保护利用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参与民居保护利用,目前,已成功引进义义会馆、西溪兰苑、绿荫山馆、悠然居、静如会所等古民居保护利用项目20余个,并且打造了艺术会所、书画交流、婚纱摄影等新业态。

凤:作为政府,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受益,今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8月18日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这一观点。您如何看待“旅游扶贫”?旅游的发展是否真的可以让徽州区的百姓致富呢?

目前来说旅游业还没有成为徽州区的支柱型产业,但是今后徽州区一定是主抓旅游发展。在这几年徽州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老百姓从中已经得到了受益。

村民们自家闲置的房屋用来做一些农家旅馆,他们个性化的特色装修和干净整洁的布置让来往游客多了很多选择。此外他们农作物的绿色环保健康也成为了旅游商品的一部分,游客们来到我们这里玩很多时候会带回土鸡蛋、腊肉等等,家家都是一个小作坊,土特产也再升值。比如我们的洽舍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村,围绕农旅结合思路,鼓励村民依托风光旖旎的山水资源发展徽州农舍长潭驿站。当初创业的主力军就是村里8位平均年龄将近60岁的留守妇女,她们留守不歇手,带着孙辈,拉着老伴,把“长潭农舍”搞的红红火火,走出了一条以妇联“徽姑娘”农家乐项目为载体、以乡村旅游为平台的山区留守妇女创业成功路。目前,长潭“徽姑娘”农家乐旅游创业模式已在徽州区得到全面推广。

而旅游发展的“扶贫”,不仅仅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是思想上的致富。我们徽州的老百姓比较内敛,会让游客造成不够热情的感受,但是随着与外界交流越发频繁,他们懂得了与人待客之道。同时旅游外来的人口带来了信息流,促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十分可喜的变化。

徽州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思路清晰,小而精的布局让景区概念弱化,体现着“生活即旅游”的理念,也希望我们的旅游发展可以为百姓带来真真正正的红利,让乡村旅游新崛起。

来徽州,体验徽文化,享受慢生活,这注定是一次难忘的旅程。

程红

程红

中共黄山市徽州区委 书记

扫描二维码关注凤凰安徽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