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江东第一城”之称的马鞍山山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历代皆有名人与其结缘,尤其“诗仙”李白,一生钟爱马鞍山地区的山水,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晚年定居于此并终老于斯。诗歌,是马鞍山这座城市的文化优势。

自1989年起,马鞍山每年以李白诗歌为主题举办吟诗节,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现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节庆活动品牌。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到集歌舞、吟诗、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系列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已成为马鞍山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享誉国内外。

媒体聚焦

浓浓诗韵传情怀 第31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

与往年相比,第31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不仅展示了马鞍山市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成果,还突出了诗歌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本届诗歌节首次开办了“线上诗歌节”,这是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办节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

诗润生态福地、相约智造名城

作为马鞍山市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第31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将于10月12日开幕。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诗歌节开幕演出将以叙事的方式展开,通过不同的演出形式将故事情节贯穿其中。

安徽马鞍山推动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

纵观宁马两市247公里长的跨界线,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濮塘,既是镶嵌在两市间最原生态、最璀璨的“绿色明珠”,更是花山区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最前沿”。“携手共绘一张蓝图”,正在这方山水相连、风景绝秀之地起笔谋篇。

钢城 港城 江城 全国网媒记者解锁“多面”马鞍山

如果说创新是马鞍山发展的最大动力,那开放则是马鞍山最大的优势。作为马鞍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郑蒲港新区积极抢抓机遇,吸引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到郑蒲港新区落户。

打破发展边界 马鞍山“向东发展”的新机遇

马鞍山位于安徽东部,横跨长江两岸,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马鞍山向东发展,是为了降低经济对马钢的依赖程度。

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马鞍山这个地方蹄疾步稳!

在重大历史性机遇面前,和县立足乌江镇毗邻南京江北新区的区位优势,于2018年3月31日成立了江北乌江新区发展建设指挥部,以“功能上做配角、产业上做配套”的全新姿态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打造宁马合作样板区。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推动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碧蓝的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如同一道优美的弧线,恢宏壮阔,横跨海面。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马钢研发生产的4000多吨高品质H型钢、600多吨彩涂板等产品,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支撑和美观作用,为大桥安全、优质、高效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鞍山雨山区:保护“最美岸线” 守护“绿色福祉”

大江逶迤,芳草长堤,千亩荷塘飘荷香。踏上雨山区12公里长江岸线,满目葱茏,放眼皆绿。工厂码头不见踪迹,环境整治快速推进,生态复绿如火如荼,长江岸线修复一年初见成效。

历史名人

马鞍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李白自25岁第一次造访了当涂之后,此后38年间又曾先后7次游历当涂,留下了5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病逝54年之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悦谢家青山”,将他移葬到了马鞍山当涂青山脚下,与南朝诗人谢眺成为了“异代芳邻”。此后,当涂青山西麓的太白墓、太白祠一直是名人墨客拜谒凭吊李白之地。
  • 据《当涂县志》载:“当涂境内水产螃蟹,有湖蟹、江蟹、河蟹……近湖者金脚红毛尤肥美,为皇室贡品。”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食其味,予以高度赞赏。味美飘香,独享蟹黄,高品质大闸蟹色香味俱全。

  • 横望山米酒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晋、唐时期。据史料记载,现今的,横望山米酒起源于清咸丰年间,至今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其祖传酿酒工艺,一直完整地保存至今。横望山米酒,古法酿造,精细考究。

  • "采石矶"牌茶干,产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造廷贡品之一。解放后,也为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所赞许,深受广大消费者钟爱。产品曾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 含山县南的太湖山,以前曾有野生鹿活动。《含山县志》载明末戴重游《太湖山记》云:“群鹿骤至,多可数百,不畏人,近之鹿角而待。”绵延数十里的太湖山,泉水涓涓,林木茂密,适宜于鹿栖息。

  • 含山红瓜子,又称红打瓜籽,颜色深红,大小均匀,壳薄肉厚,独具香味。含山特产红瓜子主要产地为含山县内清溪、环峰等乡镇,是全省最大的红打瓜籽生产基地。含山县种植这种籽用西瓜历史悠久,又积累了几百年加工历史。

  • 自优良地方品种经多代提纯复壮系选而成的薄皮甜瓜新品种。早熟,全生育期70-75天。耐湿性强,抗白粉病,高产优质。孙蔓结果。果实短椭圆形,皮色金黄,有10条银白色棱沟,脐小而平。单瓜重0.4公斤左右。果肉雪白,厚1.5-1.8厘米。质脆味香,品质上佳,中心糖12%左右。果实发育25-30天。露地及小棚覆盖均可,亩产1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