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以来,宿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殷殷嘱托,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开拓了新局面、呈现了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宿州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干部作风转变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宿州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运用电子商务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电商产业帮助农村脱贫致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与农产品相互协调、互促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新道路。

  • 优化配套服务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

    2017年,宿州市积极响应省政府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部署,结合全省“两中心、一站点”建设要求,制定《宿州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方案》,全力推动公共服务、物流配套、乡村网点基础设施布局。【详细】

  • 发展电商扶贫 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增效增收

    结合电商产业精准扶贫的要求,把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集中要素,强力推进。 2017年1-7月份,全市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交易41.88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21.52亿元,同比增长35%。【详细】

  • 注重示范先行 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2015年和2016年,砀山县、泗县相继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两县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的机遇,快速启动,大力实施,县域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的动能。【详细】

  • 突出倾情服务 打造良好农村电商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行动自觉,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水平,在第十届中博会暨2017年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期间,宿州市市直单位、县区政府和电商企业近200人参加会议。 【详细】

宿州市牢牢抓住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着力增添经济持续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十二五”初期,宿州市纳入省统计范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计36家,累计完成产值45.8亿元。 《详细》
  • 多点支撑战新产业
    宿州市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结构逐步优化,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拓展云计算、大数据、量子通信等新领域。 《详细》
  • 全面实施“三重一创”
    宿州市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推进“三重一创”领导小组,立足“三重一创”精神,重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详细》
  •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宿州市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努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详细》

近年来,宿州市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示范中心村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下大力气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宿州美丽乡村建到农民心坎上

近年来,宿州市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示范中心村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下大力气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详细]

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高规格推进

去年以来,宿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着眼“两治理一加强”,加快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着眼十项重点任务,加快示范中心村硬件设施建设;着眼“三清、四拆、五化”,加快自然村环境整治,强力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详细]

宿州美丽乡村建设勾勒农民生活新蓝图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推进城镇化,不能冷落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宿州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生活家园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幸福感不断提升。 [详细]

宿州坚持均衡化 实现美丽乡村整体推进

宿州市强化顶层设计,把美丽乡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末端支点,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和镇区治理提升为重点,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布局,乡村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城镇化服务同时,保持固有内涵。

宿州市让村民喝上干净水 走上平坦路

宿州市开展村容整治,以“三清”“四修”“五化”为抓手,率先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公共卫生、道路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尝试,辐射带动均衡化推进,确保农民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使示范村面貌在短时间内焕然一新,由“点”上示范到“面”上推开,由“盆景”变成“风景”。[详细]

保持乡土味 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

宿州市坚持因地制宜,在规划设计、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注重挖掘村庄特色,找准农村的“魂”,留住农民的“根”,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把乡村变成“低层次”的城市。坚持就地取材,以种植本地林木、花卉、果树为主,在房前屋后,村道巷道,广植树木,栽种花草,把村庄建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微田园”。

美丽乡村建设 注意用好农村土能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宿州市各地还注意用好农村土能人、土专家,利用他们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积极参与村庄规划、街道整修、村庄绿化等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主意、想办法;注重弘扬乡土文化,发挥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制定村规民约,用农村的“土法律”,用农民的“土办法”,引导村民自我规范、自我管理,构建和谐的乡村人际关系。[详细]

找准结合点 实现美丽乡村同向发力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宿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切实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宿州市通过示范村和贫困村结对共建、能人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共建、易地搬迁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等有效形式,推动精准脱贫。美丽乡村示范村建立“扶贫加工厂”、扶贫产业园等,吸纳11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实现当年进园当年脱贫。[详细]

夯实保障墙 实现美丽乡村持续发展

宿州市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推进机制,每月在县区轮流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观摩调度会,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督查活动。建立了由市、县、乡三级同系统单位联包联建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市指导、县区为主、部门协作、乡村实施”的工作格局。

宿州市加大财政投入建设美丽乡村

宿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坚持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依据“项目跟着示范村走”的原则,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示范村建设。抓城乡党组织对接,安排市直单位党组织与美丽乡村重点示范中心村结对共建,建立联合党委,由结对共建单位向结对村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帮扶。[详细]

注重群众性 实现美丽乡村成果共享

美丽乡村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文明素质的同时,不断增强群众的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体面、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美丽乡村建什么,群众说了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根据群众意见确定建设内容,做到农村的事农民说了算,农村的事业党组织领着干,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宿州市112个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更直“腰杆”,形成全员共建、全域共美、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详细]

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足于传统的水稻生产优势,韶关市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目前韶关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200万亩以上,是广东省的重要"粮仓"。对于特色优势产业,韶关市也加大了培育力度。[详细]

打造成为粤港澳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韶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定位区域农业功能,按照"一乡一品、多乡一品"区域联动发展的思路,计划建成4个百万基地,即10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特色精品农业基地、3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详细]

重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韶关市提出,将通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百千培育"工程,即培育20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0家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3000家以上种养大户,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粮油、果蔬、中药材、饲料、肉类、奶产品、水产品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详细]

我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铁路、公路、港口口岸的山区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初,韶关也一直承担着广货北上、北货南下的货物中转点作用。目前,韶关市共有对外开放铁路口岸2个、公路口岸2个和港口口岸1个,是我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铁路、公路、港口口岸的山区市。[详细]

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契机

结对对口帮扶的东莞作为省内五个国家电商试点城市之一,管辖韶关的广州海关作为总署试点海关,两大试点"聚齐"韶关,韶关还可充分发挥稀缺资源的叠加优势,加强成果的利用转化,尽快着手开展以服务电子商务为标志的配套物流规划建设,抓住电商巨头正在布局的重大机遇,抢占制高点以辐射周边省区。[详细]

以"三大平台"为抓手打造"大物流"产业

据韶关市商务局介绍,韶关正以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东环线商贸物流产业带、粤北国际物流中心园区及韶关港一类口岸)为抓手,全力打造"大物流"产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