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王菊生:爱上“不确定”

2016-11-10
来自:在安徽

这座“藏在”小巷中,爬满藤蔓植物,被午后阳光笼罩着的红砖房,就是我此行要去的地方。

这里是合肥庐阳区崔岗艺术村的素陶工社。一个隐匿在宁静乡村里的陶艺乐园。

素陶工社,这个以“陶”为名的院子,无比的静谧、安详。刚走进院子的我不禁猜测,这里的主人一定是位高冷的陶艺家。

“哎,来啦~快进来坐吧!”我还没开口,屋内的主人就热情地和我打了招呼。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顿了几秒才急忙应了一声“好”。这位老师这么随性有亲和力,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

这位亲切随性的主人,是陶艺家王菊生老师。

早年在学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她,后来由于兴趣,转学了室内设计。

而陶艺,是她最大的爱好。也正是这份爱好,促成了王老师和她丈夫的姻缘。

对于这对夫妻来说,陶艺已经完全融入了生活,成为了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

所以,夫妻二人当初才会选择来到崔岗,自己设计建造起这个陶艺工作室,当起半个做陶人。

走进工作室的玻璃门,就进入了陶艺品的“包围圈”。

红砖砌的吧台、朝南的窗前,还有屋内长桌上,都挤挤挨挨地摆着色彩深浅不一、造型可爱的陶品。

陶艺体验区的木架上是满满当当的碗、壶、杯子等陶品。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是站在了油画之中。

经王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这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陶器,不只有王老师和丈夫的作品,还有不少出自来这里体验陶艺的小孩子。

脚踩“油门”,手扶陶泥,在转盘飞旋中塑形。即便是使用着很方便的工具,拉坯的过程也充满不确定的因素。

同样一团泥,在会“玩”的人手里乖顺听话,变化出各种形状,而在外行手里就“难搞得很”。

所以说,做陶是需要悟性的。

不仅拉胚需要下功夫,烧制更要拿捏得当。

每一件陶器,都是泥土和火的奇迹。做一件陶器,不到最后烧制成功,谁也说不准到底好不好。

陶的魅力,就在于这份不确定。

而做陶的奥秘,非静心体悟的人不能领会。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陶是静的”,因为浮躁的人,做不好陶器。

王老师本是低调、随和的人,但对于做陶,她有着不可撼动的坚定理念。

王老师自认是能够和“陶”心意相通的人。

在她眼中,景德镇的那些不问世事一心做陶的匠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他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任何人侵扰不得。”

作为陶艺家,王菊生老师毋庸置疑是手工艺的倡导者。

在她眼中,景德镇的那些不问世事一心做陶的匠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他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任何人侵扰不得。”

她组织了崔岗手工集市活动,想要“让手工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让手艺人们用心制作出来的手工制品将有温度的情感传递给大家。”

在和我聊天的同时,王老师一直没停过手。她泡了茶、点了香薰、擦洗了桌子,又喂了家里的小猫。

她喜爱这个院子,喜爱打理这里的一切。在这里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对王老师夫妻二人来说,都是件幸福的事情。

她笑着说:“自从养了这只小猫,附近的猫都喜欢跑到这儿来,我们这里都变成周边猫的聚集地了。”

对于爱猫的我来说,这里也是一个绝对“治愈”的暖心小院。

在我临走前,王老师邀请我有时间再来亲手做一次陶器。

“下次你来,我喊我老公来教你,我老公是个大帅哥呢~”

得了,没想到要走的时候,猝不及防被王老师秀了一脸恩爱。果然,幸福的人,总有幸福的样子。

文| leona

凤凰安徽青年频道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