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让心灵栖居池州桑下

马民新,阅读成瘾,惜字如金。他说自己一个简单朴素的文字搬运工,喜欢独处亦好唠叼。我觉得他就是个富含人文情怀,喜爱游走在山水间的家乡骚客,用脚与大地摩擦,以笔为杖,敲打着心灵与旅途风景相偎依,用笔头抵触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彼岸,让文字温暖着他所爱着的家园。阅读他的文字,不张扬不做作,就像乡间小溪的流淌,涓涓而平缓。今天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池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池州市东至县的桑下,一片他爱着的土地,让心灵栖居其间。
行走桑下
  • “塘(上)三千,查(畈)八百,广陇亦三百,刘骡根人听了都作害(怕)”这是清朝晚期桑下流传在民间的俗语,说明这里地域文化的悠远,似大历山蜿蜒的山路清晰耐寻,每个弯道都有时光烙印,正如“桑下”这个名不经传的村庄。

  • 走近桑下,心随脚动,不知不觉地有点暗恋了。 “桑”,查阅词典:落叶乔木,开黄绿色小花,叶子可以喂蚕;果实叫桑葚,味甜可吃;木材可以制器具,皮可以造纸。我认为“桑下”可解释为桑树下面的村庄,又因背靠大历山脚下,“山下”谐音同“桑下”,一个有山,有水的皖南古式民居的小村落,让远在城市打工漂泊者可以栖居的心灵港湾,这是魂牵梦萦的家园。

  • 桑下,座落在“尧舜之乡”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查桥村一个村民小组。新春一日,走在通往村庄的水泥路,把口山林让桑下掩映其间,似山门徐徐打开,势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交通要塞,增添一丝神秘和魔幻念想。

  • 放眼望去,四面山峦环抱,最高山峰是闻名遐迩的大历山,在它脚下,是一个黄土高岭,青砖小瓦马头墙沿山而居,让人视线编织出一副江南田园素描画,典雅、端庄、妩媚,如桑下少女养眼耐看。层层叠叠的梯形田地上油菜花露出灿灿的笑脸。山项上白色云雾缭绕,犹如佛家玉手抚慰着桑下的村庄,那样怡人,和谐。

  • 行走桑下,寻找村庄的记忆,没有找到一棵桑树,正好碰见莲芳叔,他介绍说,村庄里以前有棵古桑树,有300年树龄,据推测为清乾隆年间树种,高约10米,三人才能合抱过来,有农家用具“团樯”一般粗。村民平时喜庆节日在高大的桑树下祈福、祭拜,以桑树为荣,是村庄的象征,这也是桑下的来历。

  • 1939年日军侵犯村庄,把灵性的桑树任意砍伐,每砍一刀,犹如在村民身上割肉滴血,恨得咬牙切齿。日军把古桑树挖走架桥铺路去了。晚上村民自发地跪到古桑树根脚下,抚摸着树根个个嚎啕大哭,眼泪滴落在树根上“叭嗒,叭嗒”地作响。第二年,在那古桑树根下萌发了新芽,有人说,是古桑树显灵了,这是它孕育的“子树”呀。村民们小心呵护着幼苗,象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施肥,浇水,看护,慢慢地桑下又有了一棵桑树。1958年全县兴办钢铁厂,大队干部把长大的桑树放倒了,要运到江畈炼铁去。当时叫桑下村民拉运,可是村民一个个不愿意去出工,大队只好叫隔壁的村民去帮忙了。从此桑下标志性树种再也没有了,留下有“山”无“桑”的村落了。现如今,在古桑树遗址旁边已栽种了经济果木林。

  • 有山即有水,一静一动总依偎。青山入画来,人在梦境游。攀上6米余高的黄土护坝,一泓碧绿的山泉水库跃入我的眼前,象一面镜子把绵延山脉、树林映衬在水一方,似绿湖,绿色是它的主色调,这是桑下人的母亲湖,她用甘醇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如潺潺泉水,四季丰盈不竭。顺着泉水源头,随水而下,两旁绿树、杂草丛生,流淌着生命的源泉,汇聚在长方形池塘里,清澈见底。一群群鱼儿在水中自由摇摆,上下探索。

  • 村民对池塘用水俗成约定:上游为吃水、洗食材的地方,下游为洗衣物、鞋子等地方。虽然现在用上了自来水还是如此。在五米长的洗石上,村民们自上而下,摆放着清洗的物件,白菜、山芋、肉类、衬衫、裤子、鞋子等。从没有越过界线规矩。不管是年迈的老人,读书的孩子,还是刚刚嫁入桑下的媳妇。

  • 池塘边,柏树蔽日,阴凉有加,是桑下的女人们“池塘聊吧”,你家的新鲜事,她家的烦心事,我家的大喜事,都在棒槌声中,一一爆料开讲,有时说话声高过棒槌声,有时低得只能竖起耳朵倾听。烦心事在这里得到消释,喜事在这里得到分享,新鲜事在这里得到传播。

  • 行走桑下,风景无限。梅花绽放艳姿,桃花含苞欲放。竹林里微风轻拂,沙沙响起,仿佛吟诵着桑下的田园诗篇,停步观赏,陶醉万千。

  • 站在大历山余脉的山丘,一条青石码成的古道,迂回曲折,深不见影。听说,清朝时,桑下的村民在山上开荒种地,种有五谷杂粮,经常挑农具走古道,也可以沿着古道攀爬大历山主峰。

  • 远远的山,寺塔林立,梵呗萦绕,大历山象母亲一样怀抱着自己的孩子——桑下,福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 身在桑下,神情恬然,流连忘返。在这里看见青山,绿水,我放慢了脚步,对着同行的说,我要栖居桑下,我要看美丽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