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加入长三角 亟待付诸战略实施


来源:人民网—人民电视

2015年伊始,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继续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安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也在面临“新常态”的更大考验。

周加来:宋教授谈的机遇我也很赞同。安徽从国家的战略上面调整划为长三角,我们原来的长三角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一种模式,现在的安徽进入了长三角怎么去定位?这是安徽面临的最大挑战。安徽早期,呼应浦东、东向发展,这几年又搞了一个国家性的战略,就是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在又有了一个国家二级城市群(江淮城市群),这两个怎么去协调。我觉得我们还要从安徽的发展战略上,怎么去融入长三角。我刚才说了,像杭州的定位、南京的定位,原来长三角的定位,它都有合理的分工,现在我们安徽的定位是什么?有机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我们面临的挑战。

刘志迎:我最近也做了一些思考,跟宋教授在一起我们也讨论过,我觉得大约可以概括八个方面:

第一个机遇就是拔高了定位,拉高了标杆。拔高定位、拉高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去安徽的眼界可能就是跟江西比比,过去也曾经提出过要赶两湖(湖南、湖北),这次一下把安徽拉到第一方阵,定位提高了,标杆提高了,使安徽一下子在眼界上打开了,抬高了。

第二个,比较现实一点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安徽整个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借助这样一个机遇可以大规模地跟长三角对接,与中部地区对接,可以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

第三个方面,体制机制对接的机遇。安徽过去搞东向发展,事实上也就是与原来小长三角、与江浙沪对接,向他们学习,这次一下子纳入到长三角这个大平台,在体制机制上如何去改进、改革、理顺,这样给安徽带来了机遇。

第四个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并重。刚才加来教授也讲了,过去安徽有一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前十年,大量产业从长三角转移过来,包括浙江、江苏、上海到安徽来投资。但是,不能仅仅是承接产业转移,要把安徽的产业梳理一下,提炼一下,要与长三角的合理分工,找到差异化,不单纯跟着别人后面走。要找到自己的特色,要有突破,有引领。比如合肥京东方的平板显示,就长三角来看,目前是最领先的。家电尽管是传统产业,但是在长三角,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集群,安徽的合肥、芜湖、滁州等三个区域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白色家电,可以把这些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当然,在这次长三角总体规划中,还要承接一些无污染、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江浙沪要转型升级,还有一些产业需要转移。安徽毕竟还是发展的密度比江浙沪小多了,安徽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五个方面,怎么样处理好安徽内部区域关系?我觉得这次正好是打造“江淮城市群”的绝佳时机。把过去皖江城市带、合芜蚌、合肥经济圈等几个提法,一下子整合成为“江淮城市群”。安徽不适合做两个城市支撑,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够很快地成长成为一个区域性、特大型的中心城市。合肥近十年的发展,把体量做大了;芜湖受区域的限制,本身人口数量、地理面积都做不到中心城市;阜阳倒是有这样一个空间可能、有这样一个人口的数量,但是它的经济基础太薄弱。唯独将沿江沿淮若干个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城市群,才能够支撑整个安徽发展。这次长江经济带建设,合肥定位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带动1.5小时半径的周边城镇化的发展,恰恰是一个机遇。

第六个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的机遇。上海是大陆城市管理水平最高的。杭州和南京管理水平还是不错,合肥也好、芜湖也好、蚌埠也好,安徽各城市管理水平要向上海看齐,顺势把安徽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第七个方面,顺势推进对外开放。刚才两位专家所讲的,我们对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好,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也好。安徽怎么进一步扩大开放,安徽对外开放严重不足,怎么顺势能够对外开放,这也是一次机遇。

最后一个机遇是改变安徽的观念。怎么样弘扬创业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弘扬市场意识,改变小农意识,改变打工意识和官本位意识,弘扬创业意识和市场的意识,这是压在安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推翻这三座大山,难以取得发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董军]

标签:新常态 安徽 长三角 江淮城市群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