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改革开放40年】亳州:统筹协调 城市农村“比翼飞”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原标题:亳州:统筹协调城市农村“比翼飞”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美丽乡村游人如织,亳州城乡处处涌动着激情与活力。40年改革开放,亳州变化日新月异。主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18平方公里,

原标题:亳州:统筹协调城市农村“比翼飞”

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美丽乡村游人如织,亳州城乡处处涌动着激情与活力。

40年改革开放,亳州变化日新月异。主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18平方公里,是地级亳州市成立时的4.5倍;城镇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最快;“九城同创”助力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美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皖北地区前列……近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奏响了迈向小康社会的“协奏曲”。

强筋壮骨 完善基础建设

10月18日,市区建安路隧道建成通车。作为亳州市乃至皖北第一条下穿河流隧道,历时两年多的建设,它的通车不仅成为亳州又一新地标,更有力缓解我市南北交通压力,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

“20多年前,市区涡河上就两座桥连着南北,一个是大洋桥、一个是浮桥,后来浮桥拆除了,在旁边建了灵津渡大桥,如今,建安路隧道已经通车,汤王大道隧道正在建设,涡河南北连接更加紧密,交通则更加便利。”土生土长的亳州人孟兰说。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是近几年亳州城市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市政公园、万达广场、城市规划展览馆、亳州体育馆、陵西湖公园等一大批商贸服务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建成使用,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居住在亳州经济开发区国购名城小区、工作在北部新城华佗中医院的市民何蕊每天开车往返于城市之间,对变化二字深有感触。一栋栋高楼耸入空中,一条条道路宽敞通畅,春天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夏季草木葳蕤,郁郁葱葱;秋来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生活在这里如在画中。

“吃得好,照顾得好,还能与别的老人聊天,这日子美。”在蒙城县三义镇楚楼村,77岁的王展贞老人高兴地说,每天4元钱吃3顿饭,政府补贴6元,三四十名老人聚在一起吃饭很热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孤零零生活了。

蒙城县在全县290个村推广农村居家养老工程,在2017年建设100个居家养老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县财政又拿出6000万元,扩大居家养老中心的覆盖面,目前已建成244个,覆盖率达84%。

除了惠民工程,在城市建设方面,蒙城也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优化政务服务,在2014年亳州申报成为第三批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单位后,蒙城加快推进“智慧蒙城”建设。截至目前,蒙城县已投资5亿多元,在城乡范围内共安装视频监控11977个,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重要交通路口无盲点,也是安徽第一批实现城乡视频全覆盖的县级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长”大、“长”高、“变”靓,我市三县一区都在加大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我市将加快推进“三个亳州”现代化建设进程,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新区提升、老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

按照这样的目标,一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正在一天天向我们走来。

破茧成蝶 创建美好乡村

改革开放40年来,不仅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农村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近年来,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而农民生活了多年的村庄也正因人居环境整治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因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提档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乡土味道和民俗风情,注重补农村的短板,扬农村的长处,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

2012年以来,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县为主、梯次推进”的原则,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为重点,科学有序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在2013至2016年度省级美丽乡村验收考核中始终位居全省先进行列、皖北片区第1名。

如今,亳州市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农村产业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精神面貌不断提振,为亳州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几何时,农村环境一度成为众人心中“脏、乱、差”的代名词。

但现如今,不论是在利辛、蒙城,还是在涡阳、谯城,漫步乡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农村变得越来越干净了。

在蒙城县骆桥新村,低保户成了村里的保洁员,在保障村里卫生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在谯城区周刘村,曾经的“龙须沟”如今变成了景观带;在利辛县解集村,村民用上了价值几百万的污水处理设备,村民们自豪地笑称很多城市小区也赶不上他们……这一切变化,正源于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走出一条能复制、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37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43个。2017年度31个省级中心村、52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都在紧张施工中,将接受省级验收。2018年度48个省级中心村、47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现已全面开工建设,少数村已基本建成。

“把农村的路修好、灯亮起来、立面改造起来,这样的‘基本版’只是农村环境整治的起点,接下来,农村环境整治将会因地制宜,在‘基本版’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内容,进一步打造农村环境整治的‘标准版’和‘升级版’。”市美丽办负责人表示,随着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市对农村环境整治不仅要做到美化、亮化、硬化,同时还将逐步加入文化、产业化的元素,通过农村环境整治的提档升级,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量的飞跃。

比翼双飞 加快城镇化步伐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而是要城乡协调发展。

为此,市委、市政府努力统筹好城乡发展,下大气力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共进,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而“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一个有力的抓手。

一幢幢漂亮的住宅楼,成了农民新居,昔日脏乱差已无处可觅。利辛县曹店社区曾是养猪大村,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改变了这个村庄的旧貌,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村民们早已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曹店社区还通过以落地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在加强新村建设的同时,着力于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大力培养新兴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促进“两化”互动协调发展。随着企业的入驻,很多村民也成了“上班族”,开启了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

从“村民”到“市民”,从“刷卡”到“刷证”,农民看病越来越方便。2011年,我市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统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所有参合参保居民只要手持二代身份证,就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在出院时完成报销补偿手续。

医疗、住房、教育,如果说几年前,“市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城里人”优越身份的话,现在,这种优越感几乎荡然无存。

多年来,随着我市城市框架扩大,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新区建设日新月异,谯城区城父镇刘楼新村、涡阳县西阳镇郭寨新村、利辛县西潘楼镇于寨新等新村“多点开花”,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距已越来越小,数以万计的农民正在华丽转身,转向“城里人”。

自2000年地级亳州市组建以来,我市农村城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主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18平方公里,是建市时的4.5倍。2017年末亳州全市户籍人口650.8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常住人口为516.9万人,城镇化率39.8%。近年来,我市城镇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最快。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随着皖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亳州加快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按照“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的工作总要求,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瞄准“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定位,统筹中心城区、县区与乡镇的发展步伐,将努力建设配套齐全、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宏伟目标。

相信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路、电、水、通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不久的将来,更加方便、滋润的生活,必将在我市广大农村展现,农民兄弟的市民梦已不再遥远。 (记者 丁静)

(来源:亳州晚报)

[责任编辑:蔡庆]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