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的“左右逢源”

“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近日,蚌埠市委书记汪莹纯在蚌埠城市投资环境推荐会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提到蚌埠的发展思路。

知安徽了解到,在刚刚闭幕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蚌埠元素”引人注目,52个项目参加大会集中签约,居安徽第四,投资总额453.4亿元,居安徽第三。

实际上,2019年以来蚌埠大动作不断,引发媒体广泛关注。9月5日,蚌埠正式加入合肥都市圈,步入协同发展的新时代;在此之前的8月中旬,汪莹纯书记曾表示,“我们将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推动淮河流域城市合作迈向深入持久。”6月19日,蚌埠市发改委带队赴南京,对接蚌埠市整体加入南京都市圈的有关事项,南京市发改委对此表示欢迎和支持。

蚌埠为何在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同时,仍积极向南京都市圈靠拢?虽相隔近200公里,蚌埠与淮安为何显得如此“熟络”?蚌埠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蚌埠水上运动中心(查亚栋/摄影)

蚌埠水上运动中心(查亚栋/摄影)

珠城落寞

蚌埠,别名珠城,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是安徽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点,其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借助交通枢纽的地位,蚌埠迅速成为全国的工业重镇。知安徽发现,“一五计划”中的100个重点项目中,有3个在蚌埠。

不过,蚌埠最好的时代已飘然而去。尽管仍然保持着铁路枢纽的地位,由于原有的工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城市,加上产业转型进展缓慢,蚌埠发展瓶颈凸显。实际上,尴尬的地理位置和平平的号召力是制约蚌埠发展的两个主要掣肘。

网上有观点认为,安徽北部缺乏大型城市,相较而言,蚌埠被定位成皖北中心城市,外加与南京、合肥、徐州几个城市之间有较大的缓冲距离,使得蚌埠可自成中心。然而,因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优势,原本距离三大城市相对较远的自成中心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并且从交通上看,蚌埠虽然处于沪宁延长线上,但吸引上海资本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此外,蚌埠曾经是安徽省会城市的强有力竞争者,“竞选”败给合肥后,安徽的政策逐渐向合肥倾斜,集全省之力建设大合肥,蚌埠的号召力自此落在下风。

淮河大桥(韩金辉/摄影)

淮河大桥(韩金辉/摄影)

“左右逢源”

长三角“大群”中有“小群”,城市间互补共融发展,是大势所趋。

知安徽发现,经过前期多轮沟通,2019年5月15日,蚌埠向安徽省政府正式提出将蚌埠市整体纳入合肥都市圈。9月5日,合肥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研究通过了蚌埠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决定。

加入合肥都市圈的蚌埠并不满足于此。

实际上,在今年的5月10日,蚌埠市政府印发了《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提出“深度对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蚌埠打造成为联通皖北与皖江、淮河与长江不同区域同频共振的重要交汇点,引领皖北地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振兴发展”的目标。

据蚌埠官方报道,6月19日,蚌埠市发改委主任陶广生、副主任杨祖彬一行赴南京发改委对接蚌埠市整体加入南京都市圈有关事项,南京市发改委对蚌埠的加入表示欢迎和支持,希望与蚌埠密切合作,加强沟通。下一步争取通过“十四五”规划的谋划布局和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更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对于蚌埠来说,无论是加入合肥都市圈还是南京都市圈,都意味着进入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大框架内,一些资源,也会接踵而至。如果能同时成为两个都市圈的核心层成员,不仅能够更高层次的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辐射力,也更方便加强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刺激自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蚌埠张公湖(侯伟/摄影 张凡效/供稿)

蚌埠张公湖(侯伟/摄影 张凡效/供稿)

“两个中心”

透过蚌埠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蚌埠的发展与淮河紧密相连。曾经,蚌埠即是依靠淮河流域航运发展成就了较为发达的货物运输、贸易往来、生产制造等体系。

淮河流域曾一度繁荣,但黄河夺淮后便水患无穷。这也是沿淮城市在各自的省份属于相对落后地区的一大原因。转折发生于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沿淮河29市县为之雀跃,蚌埠、淮安和信阳,则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三大区域中心城市。

2019年8月30日,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第1次工作会议在淮安市召开,“沿淮兄弟”们齐聚一堂,共同决议下一步将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把相关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紧密衔接起来,联合推进重大事项落地。会议还商定,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第2次工作会议将于2020年3月在蚌埠召开。

如今的淮水已经不再肆虐,淮河生态经济带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流域经济千帆竞渡的时代背景下,千里淮河能否成为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专业人士持积极的看法。据报道,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牵头制定者郑新立认为,淮河可以成为长江和黄河之间,中国的“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在他看来,将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后,中国的“第四增长极”,当为淮河流域城市共同的目标。

淮河流域一体化发展,目前交通是最大的瓶颈。据澎湃新闻报道,推动“沿淮铁路”前期工作,已被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淮河经济带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淮河流域,蚌埠处于中游,在中国东部版图中,蚌埠也处于南北过渡带,这就决定了在未来的发展中,蚌埠承担了两重角色,一是要引领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二是要担当皖北振兴的“领头雁”,而这些,则对蚌埠打造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即“两个中心”意义重大。

建设新步伐

安徽省工业设计成果展在蚌埠举办(余洋/摄影)

安徽省工业设计成果展在蚌埠举办(余洋/摄影)

从试图“左右逢源”到“两个中心”建设。

蚌埠正结合自身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蚌埠除了拥有令沿淮城市羡慕的交通优势,还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安徽财经大学等12所高校以及一大批包括水利科员研究生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0、41研究所、华东光电研究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国家及地方科研机构,使蚌埠的科教资源居皖北第一、全省第二。

同时,2015年蚌埠还被纳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

此外,蚌埠还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知安徽了解到,近年来,蚌埠聚焦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硅基、生物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统计,2018年,蚌埠实现GDP1714.7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位居安徽省第四位。其中,第二产业增长9.2%,第三产业增长9.4%,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4%,产值对全市贡献率提高到51.7%,有力推动蚌埠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近日,蚌埠市委书记汪莹纯在蚌埠城市投资环境推介会上提到,当前,蚌埠正处于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座工业之城、创新之城、枢纽之城,蚌埠基础在工业、潜力在创新、优势在区位,面临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机遇。他表示,蚌埠将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全面加快转型升级,倾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

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创资源、良好的创新生态,成功加入合肥都市圈的蚌埠活力正盛。蚌埠,这座老工业城正重新出发;未来,淮河岸边这颗耀眼的明珠能否掠去浮尘重现光辉,且看蚌埠未来如何发力!(文/蔡庆 王顺)

(参考资料:蚌埠市人民政府、蚌埠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蚌埠日报、澎湃新闻、地球知识局 微信公号图片:凤凰网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