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长三角中小城市企业观察!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新冠疫情下长三角中小城市企业观察!

“2019年初,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而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给开放程度最高的长三角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科学认识疫情的影响,不仅需要解读宏观经济数据,更应贴近经济细胞、从企业视角观察,方能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我们聚焦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城市,结合近期对南通、马鞍山等城市的调研踏勘,从鲜活的第一手企业调研,去认识新冠疫情带来的危与机,从而研判城市应对的方向。”

1、冰火两重天:最好的时期vs 最坏的时期

中小城市往往特色鲜明,但也相对脆弱,亟需抵御外部风险的稳定器。而新冠疫情似乎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观察城市发展中真正的“压舱石”。

(1)内生消费企业逆势拉升

在新冠疫期,食品类企业作为面向内需的消费型企业,运营稳定、势头良好。

某乳品企业,主要生产液体乳、饮料、冷冻饮品、糖果制品、保健食品等。在周边地区配套现代牧场原料产地,外包装、物流等依托周边企业。疫情期间24小时运转,全力供应长三角及周边市场,订单大幅上涨。企业已经完成1-5期生产基地建设,正筹划增资扩产。

某肉制品公司,主要市场是长三角地区,其中50%产品供应上海。公司在周边100公里范围内配套饲料、养殖等40多家企业。疫情期间,虽然线下餐饮业订单显著减少,但线上订单大幅增长60%。

(2)外向周期行业深陷泥潭

外贸型、周期性的行业,在经济扩张期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但在疫情等突发事件下,却面临最严峻的危机。

某汽车零配件企业,在轿车配套的细分领域占据70%的市场份额。受整车出口市场停滞的影响,今年产值预计下降50%,计划从5月份开始放假。某工业装备公司,产品服务100%面向国外。受疫情影响,订单方违约造成数千万美元产品滞留厂区,后续难以处理。而上亿美元的在谈订单无法落实商务流程,造成订单搁置。2020年至今,该企业基本处于停业状态,几乎没有新增营业额。

2、供应链为王:本土根植pk 梯度转移

在疫情初期,最突出的影响是物流成本的急剧上升、供应商的不稳定、原材料短缺。而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与否,成为能否尽早复工复产的关键。

(1)可靠的本地链条,老企业也有春天

某汽车企业,扎根当地50年,专注于重型卡车和专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长久以来在周边区域已形成非常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在新冠疫情期间,供应商稳定,企业复工早、生产影响小,整体仍然保持平稳增长。

某电动配件企业,改革开放初期成立以来,专注于电动工具配套产品。经过技术积累和供应链配套,关键原材料超过50%可由本地供应解决。在疫情期间,供应链相对稳定,企业运营平稳,仍然是本地综合效益最好的企业。

(2)远水解不了近渴,转移企业的无奈

某纺织企业,考虑用地和成本因素,2015年从苏州转移而来,其原料供应主要从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进口。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近期原料价格波动巨大,每吨上下浮动3-5万元,且供应极不稳定。而外贸订单则减少了50%,企业运营陷入困境。

3、缺一不可:大块头有大智慧+less is more

面对疫情这样的突发风险,大企业资金雄厚、业务多元,一般能较好地应对暂时困难。而中小企业,则出现严重分化,一些积极创新的企业,顺势抢占行业制高点。

(1)家大业大,大企业更能抗风险

某钢铁企业,全国排名前十,目前处于转型发展期。2019年进行企业重组,布局7大产业基地(钢铁、轨交、废钢、冶金装备、装配式建筑、特钢、矿产)。同时,围绕废料衍生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大,利润率高;围绕产业线衍生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近几年增长势头稳定。新冠疫情期间,企业经营稳定。

(2)灵活应变,趁势成长专业冠军

某企业以厨房设备为主要业务,产品外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受疫情影响,传统业务受限。但企业因应市场需求,发挥技术积累,第一时间转产消毒柜,并已投放市场,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某合成材料公司,主营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60%,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由瑞士企业占主导。受新冠疫情影响,瑞士当地企业停产,该公司抓住时机抢占国际市场,获取大量国际订单。

4、化危为机:中小城市的三个机会

在长三角这个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中小城市既面临稍纵即逝的机会,也面对不进则退的挑战。面对新冠疫情,如何化危为机?中小城市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产业链向区域化重组

在新冠疫情下,暴露出大范围布局产业链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严重风险。据此推测,长三角未来产业链将会面临新一轮区域化重组。企业从产业链效率和安全考量,结合交通时间因素,更倾向选择以中心城市周边300-400公里范围以内布局产业链,这将会给中小城市带来重要的机会。

(2)都市区消费需求升级

新冠疫情后,都市区对于食品饮料、家庭日用等消费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疫情带来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将会孕育网络教育、远程办公、智能家居等新兴经济业态。同时,短距离、高品质、定制化的都市休闲需求,将为周边城市带来自驾旅游、营地旅游、体育旅游等丰富多元的机会。

(3)本土化企业创新转型

中小城市中根植性强的本土化企业,具备比较成熟的供应链,更加适应当地营商环境,在疫情期间展现了较好的抗风险能力,但也普遍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格局中,更应主动抓住中心城市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机会,聚焦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提升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成长为城市发展的基石。

注:文中企业案例均根据本院调研整理

(中规院上海分院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