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原标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4月30日下午,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开幕式举行。开幕式上,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中科院及各有关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肩负国家使命,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及交叉前沿等战略定位,与广大科研人员一起,合力推进各方面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在成果发布时表示。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完工,计划年底前交付使用,国家实验室创建成效显著;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启动运行,条件建设、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开放合作等工作深入推进,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大健康研究院启动组建,4月30日正式揭牌。省、院共同谋划,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全面开工建设,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即将完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启动预研。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物质科学交叉前沿研究中心、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等科教基础设施,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即安徽临床研究医院)和合肥先进计算中心通过审批,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信息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验证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宇称时间对称;首次利用“墨子号”实验卫星开展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验;首次实现500公里量级真实环境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和相距50公里光纤的存储器间量子纠缠。能源领域:研制交付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创造出一种高性能稳态等离子体运行模式;设计一种“松球结构”铂金属催化剂;成功获得单层铋2212超导体。健康领域:发现炎症巨噬细胞的活化、调控及效应机制;首次解析疱疹病毒基因组包装的关键机制;阐明一种小分子抑制剂抑制“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机理;发现癌细胞逃脱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监视的新机制。环境领域:研发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和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三台载荷正样设计通过国家评审;首次完成大气湍流原位探测实验;发现一种噬藻体的组装机制。

与此同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明一种磁分散电弧快速均匀加热新方法,有望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石墨烯。成功研制一种手性分离膜,可高选择性分离手性对映异构体。研发系列高性能脉冲压缩光栅和合束光栅,性能指标国际一流。研制出一种轻质、高强度、耐磨损的新型混凝土。这些成果在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