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点”之谈
安徽
安徽 > 正文

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点”之谈

原标题: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点”之谈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长三角一体化推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安徽自贸试验区” )于9月24日在合肥揭牌。这是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实现了长三角自贸区的全覆盖,补齐了长三角对外开放领域的安徽短板,将大大促进安徽对外开放,加速安徽经济发展,对打造长三角对外开放高地、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安徽自贸试验区的特点

设立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安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安徽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己所长。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相比,安徽自贸试验区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为引领的科创优势突出,安徽自贸试验区已然成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孵化器,发挥着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强大功能。

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发展基因。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方阵,逐步形成了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创新型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安徽带来一片创新的新天地,有利于安徽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先进的运行机制,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打破束缚人才流动与科技创新的藩篱,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科创团队,下好创新先手棋。通过联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形成以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创新体系。同时,依托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沪苏浙皖科技合作,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联手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优势已然呈现,助力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

安徽始终坚持产业链和创新链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芜蚌片区发挥制造特色鲜明的优势,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高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合作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借力新设自贸区,安徽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集聚配置要素资源,推动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的各自优势产业发展,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的发展新模式。通过聚焦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智慧家电、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以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构建“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探索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安徽自贸试验区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进一步推进长三角重点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实现建立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三)以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借助于“左右逢源”、内外双向开放的战略区位,形成国家战略空间格局的区位新优势。

近几年依托国家战略支持,安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为基础,城际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支线为补充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有利于把合芜蚌自贸片区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使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不断流入,成为汇聚各类资源要素的高地。安徽要牢牢抓住国家新设自贸区的重大机遇,把握国家出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新举措,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全方位开放的大平台、大通道,引领安徽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的难点

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将补齐长三角开放领域短板,形成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但作为内陆省份,安徽建设自贸试验区也面临难点和挑战。

(一)较低的经济外向度,导致企业贸易竞争力不足。

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经济外向度较低。据2019年统计公报,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2.25%、43.54%、49.45%、89.2%。安徽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贸水平相对落后,削弱了企业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对于自贸试验区贸易转型升级增加了难度。

(二)服务业不占主导地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自贸区高水平建设。

安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不占主导地位。虽然产业结构逐年高级化,但与上海、江苏、浙江相比仍有差距。根据2019年统计公报,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服务业占比分别为50.8%、51.3%、54.0%、72.7%。安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根据最新可得数据,2017年安徽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只有4.4%和2.4%。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占比低将难以满足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需求,影响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质量水平。

(三)跨区市场协调机制不健全,要素流动不畅。

一方面,安徽城乡市场分割,区域要素市场不统一,跨区要素配置平台建设不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不能实现跨区自由流动,导致市场一体化程度偏低。另一方面,安徽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投资环境不完善,市场准入政策不宽松,政府对后续引资企业又缺乏管理跟进,因此对外资吸引力不足,影响了企业和投资商入驻。自由贸易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引导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要素资源流通性差会影响自贸试验区投资合作效益,阻碍自贸试验区发展。

安徽自贸试验区与江浙沪的连接点

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为安徽连接上海、江苏、浙江自贸试验区提供了条件。通过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对接,可以共同打造长三角对外开放高地,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基础设施连接,为一体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拥有完善的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可以降低物资流动和人员流动的成本,使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区域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实现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的全覆盖,为长三角基础设置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长三角区域可以借力自贸试验区,加快城市之间的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甚至轻轨、地铁等,促进同城化,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营商环境连接,为全方位开放提供协作平台

打造国际一流一体化的营商环境是区域全方位开放的基础要求。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安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营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平台支撑,也为打造长三角全区域协调统一的营商环境奠定了基础。长三角区域可以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降低行政壁垒,促进跨区域横向经济联系,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统一的市场准则和信用体系,有助于打造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优势产业连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使安徽能够利用自身优势的产业结构体系对接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链条,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积极建立和上海、江苏、浙江的联动发展机制,主动承接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携手优化产业链布局,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长三角区域可以形成空间、要素、产业的互补,进而更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项目,避免低效竞争,协同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条竞争能力。长三角利用自贸试验区协作平台,建立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总之,安徽自贸试验区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借助自贸区大平台支持和先行先试机制,进一步发挥安徽科创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探索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正向外溢效应和要素集聚效应;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贸试验区先进的运行模式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跨地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安徽各自的比较优势,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