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含山县:脱贫新思路成就致富新未来

马鞍山含山县:脱贫新思路成就致富新未来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自脱贫攻坚以来,马鞍山含山全县上下,把脱贫攻坚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通过一把香糯的大米、一片农家锅巴、一曲婉转的民间小调,落实到一个个扶贫的艰巨任务里,把全县扶贫工作从“书面语”变成贫困户看得见摸得着的“银行卡”。随着扶贫工作持续推进,全县正在实现一户一户脱贫,一村一村摘帽,打造出含山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大米深加工铺就扶贫新出路

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品牌大米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齐洁净的厂房里,机器正在隆隆作响;错落有致的池塘边,枯黄的香根草正随风摇曳;偌大的生产基地,看不见一个闲散的工人......

“别看这香根草已经变黄了,它可是有大作用的。我们的香根草是专门从外地引进的,种在我们的稻鱼、稻虾、稻鳖生产基地旁,可以吸虫,一方面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也让水里的鱼减少病虫害的干扰,那边还安装了100多台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真正做到了绿色养殖。”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负责人马总一边向媒体团介绍,一边带领媒体团来到锅巴生产厂房,端出一盘热腾腾刚出炉的锅巴邀请大家品尝,香脆可口,米香四溢,一口又一口,吃上了瘾。

除了锅巴,联邦农业的“小河村”牌米酒也飘来了香味。“我们的酒都是采用最原始的制酒工艺,将稻米粉碎,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再回蒸,是非常纯正的原浆酒。”马总指着眼前的稻米酒糟向媒体团介绍到。“现在我们的锅巴、米酒等都是直销长三角地区的,不愁销路。这样的大米深加工,一方面是给同类企业一个示范带动的作用,一方面是以这样延长生产链的方式增加工作岗位,为贫困户增收,最后是希望以此为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

联邦农业帮扶了以贫困村东山村为主的贫困户305户,年为贫困户增加收入96.9万元。同时,对口帮助东山村发展集体经济,年增加收入3.6万元。吸纳23名贫困人口在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2-4万元,年支付工资69万元。此外,公司在仙踪、林头、昭关、清溪5个镇9个贫困村开展品牌粮食订单扶贫项目,每百斤加价5 -10元,每亩增收100元左右,为广大农民增收274万元。

文化振兴培育扶贫新风貌

来到白马村,老远就听见热烈的锣鼓声......祠堂门口,白马村农民腰鼓队正在表演,祠堂里面,农民小乐队正在演唱老人们自己编写的民间小调《脱贫攻坚奔小康》,祠堂周围,孩子们做着游戏,老人们织着毛衣、嗑着瓜子、唠着家常。

白马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祝贺告诉凤凰网安徽:“当初选择文化扶贫是考虑到白马村的现实情况。白马村有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有着鳏寡孤独的情况,这边因病因残致贫的人比较多,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来发展产业,这些人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加上白马村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很早的一段历史,像民间扎彩、庐剧这样的文化形式一直都在传承。经过深入摸排并走访村内文化爱好者,挖掘到许多白马村本土文化人才,打造了文化活动队伍。现在不仅我们村的文化振兴做起来了,周边的几个村也在积极加入进来。”

2016年白马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7年白马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62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88%、32.4%。白马村从一个贫困村逐渐变成了周边群众称赞、羡慕的文明村。

驻村工作队来到白马村后,配合村两委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村部大、小会议室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农家书屋,并充分保障活动经费,乐器也是由社会捐赠和政府帮扶,解决了白马村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自2017年以来,白马村坚持举办新时代大讲堂活动,每年举办活动近10场。还邀请市艺术剧院来白马村演出黄梅戏专场,150多留守老人观看;每年春节前夕邀请市政协书画院书法家到村为村民现场书写春联;工作队利用电影放映设备向群众播放扶贫宣传片、电影、庐剧等内容,为推进白马文化扶贫工作开展了提供平台。

文化传承有新貌,文化扶贫才有力量。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关注贫困村下一代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在贫困村下一代中培育求知、向上的积极氛围,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播,为文化、教育改变贫困村面貌继续力量。祝书记望着祠堂门口奔跑的孩子们告诉媒体团,“我们还向市里申请了贫困救助,为留守儿童争取到每年参加免费夏令营的机会,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聚民心带来扶贫新机遇

这里曾经是马鞍山市28个贫困村中的“困中之困”——大宣村。大宣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后方站在大宣村党群服务中心后的光伏电站旁,向大家介绍村子的扶贫进展,“我们这个党群服务中心之前是一个废弃的村部小学,阴暗潮湿。现在经过整改,种上了两排棕榈树,明亮洁净。村民们都爱来这里唠家常,他们每天就在这条长凳上跟我坐在一起,说说村里的事”。

陈后方书记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村民们的信任和配合让他感动。原来,去年大宣村发生过一次旱情,100亩良田绝收,扶贫工作队立即成立了五个抢修小组,顺利抢修了抗旱泵站,老百姓深感动容,村干部也收获了民心。据陈后方书记回忆,“村里66岁的李申宏老人,为了感恩党和国家的照顾,希望能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老人觉得是党和国家的扶贫举措让自己完成了这一生的心愿,终于摆脱了穷苦的生活,感动了村里的所有人”。

张俭升的爱人患有糖尿病,失去劳动能力,儿子媳妇都在外地务工,养活自己的小家,家里只靠张俭升一人供养生活。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贫困户张俭升得到了四份工作——村道路保洁、田里务工、村部保洁、秸秆焚烧监察员,光务工就已经达到年收入8000元左右。

大宣村还谋划引进了湖羊项目。村里没办法处理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秸秆,变成了湖羊的主饲料。贫困户可以把家里的秸秆运到养羊基地,增加劳务收入。同时,羊粪还是一种绝佳的肥料,减少了农田里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羊吃秸秆,羊粪返田,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链,也提高了大宣的稻米品质。该湖羊项目今年投产以后,为大宣村增收9.6万元。

物质上的脱贫大大改变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外地的年轻人也开始有了回到家乡的打算。陈后方书记说:“村里有个小伙子叫张华,一直在杭州做进出口贸易的工作,如今村子里有了好项目好出路,小伙子打算回村养羊了”。(李爱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