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万亿之路”还有多远

合肥的“万亿之路”还有多远

2020年是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合肥市克服疫情、汛情等诸多困难夺取全面胜利的一年。2021年1月18日,合肥市两会顺利召开,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有望突破万亿元,这标志着合肥距离迈入“万亿俱乐部”更近了一步。

其实万亿俱乐部可以理解为是GDP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突破1万亿后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种数据上的新阶段,新起点。凤凰网安徽了解到,截至2019年,我国一共有17座万亿俱乐部成员。

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到近20年来GDP增量最多的城市,再到有望迈入万亿俱乐部,合肥凭什么?

合肥夜景

合肥夜景

冲刺万亿

跻身GDP万亿城市俱乐部,是合肥重要的发展目标。

凤凰网安徽梳理发现,2020年合肥数次重要会议中都提到这一目标。2020年5月10日,合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长凌云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的2020年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就含有“总量迈上1万亿元台阶”。2020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强调,力争实现“全年过万亿”目标,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

对于冲刺“万亿”目标,合肥显然底气十足。单从GDP来看,合肥是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从2009年的2102亿元到2019年的9409亿元,合肥GDP十年间增长了448%,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也上升了21位,接连赶超多座省会城市,经济增速领跑全国。

此外,凤凰网安徽梳理发现,2009年至2019年29个主要城市十年的人口增幅显示合肥的人口涨幅为60.57%,位列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9月,合肥市人口达到了1039.5万人。其中,全市户籍人口779.5万人,流动人口260万。2020年以来,合肥新增户籍人口12.3万、流动人口14.2万。流动人口增加多,也印证了合肥的产业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强。这样的快速发展让合肥撞线万亿变得更有可能。

凤凰网安徽注意到,早在2020年的夏天,网络上一篇内容为“合肥政府可能是最牛的风投机构”的文章,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合肥!

近年来,合肥被人称为“风投之城”。1969年,安徽举全省之力接纳中科大,为合肥“科教名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2007年,合肥赌上全市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投资京东方,现在京东方已经成为了国际显示产业的龙头,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2017年,合肥将目光瞄准半导体行业,市政府支持的合肥长鑫投资72亿美元发展DRAM产品,“中国芯”的全产业链形成了合肥又一个千亿集群;2020年,合肥市与蔚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用超百亿资金支持蔚来,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

回首合肥的崛起之路,这座城市总在“赌”,也总在“赢”,这背后,或许是合肥敢于挑战的勇气与冲劲。

工业立市,是合肥崛起的第一步。

产业集群

2005年7月,合肥市委作出了实施“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自此开启了合肥工业发展的新篇章。至2017年,合肥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40%左右高位;2019年,合肥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736家。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目前合肥六大支柱产业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和光伏及新能源,近年后两者增长较快。2019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0.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2%,整体布局相对高端。

曾几何时,还是“白色家电之都”的合肥,强如磁场般吸引了美菱、荣事达、海尔、美的、格力、长虹、三洋、TCL等几乎全部全国性品牌和国际品牌。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合肥更是把眼光瞄准了高端制造,目标直指最前沿的数字经济。

合肥一高新企业厂区

合肥一高新企业厂区

在合肥,“芯屏器合”产业集聚推动新兴业态风生水起。长鑫存储的“芯”、京东方的“屏”、遍布全市的装备制造是“器”,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上找到了答案。

2020年7月,合肥市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都配备“链长”。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的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担任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

官方资料显示,2020年上半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9.1%;一批围绕液晶显示屏、新能源产业链的企业快速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22.5%和12.7%,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合肥市先进制造业增长的“主引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攻”。

2020年2月,蔚来汽车落户合肥,为合肥在新能源领域开辟了全新赛道。依托江淮汽车的整车生产,国轩高科的新能源产业,以及科大讯飞的车联网智能语音解决方案,合肥已初步构筑起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产业链条。

近日,合肥更是将“芯屏器合”改为了“芯屏汽合”。合肥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其实,不论是“器”,还是“汽”,背后反映的都是合肥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新兴产业的引入与科研的投入,驱动合肥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最近10年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科技创新

合肥的科技创新主要有几个特点:基础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项目和人才引育力度大。

鸟瞰合肥城区

鸟瞰合肥城区

合肥的异军突起,仰仗的正是三大国家实验室、八项大科学装置,以及合肥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核聚变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2020年,合肥国家实验室实现首批率先挂牌,“墨子”卫星首创千公里级密钥分发,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助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量子优越性”国家。多项“合肥造”高科技成果助力“嫦娥五号”奔月、“天问一号”探火……

在项目和人才引育上,近年来合肥更是掷下重金,招引京东方、阿里巴巴、蔚来、大众等一流企业落户。在《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中,合肥的政府引导指数超越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位居长三角城的首位。

回首合肥市的崛起之路,科教人文或许是其最大的底气。

1969年,在中科大流离失所时,安徽举全省之力接纳中科大,此举为合肥“科教名城”的地位打下了基础。1989年合肥首次将“科教兴市”作为全市发展的基本战略;2004年合肥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合肥成为上海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科技逐渐成为合肥发展的强动力。

凤凰网安徽梳理得到,截止目前,合肥现有985高校1所、211高校3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合肥还拥有五个“产学研”平台,培育了一众优质新兴企业。

奔向1.6万亿

据凤凰网安徽了解,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到1.6万亿元,在全省首位度稳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进入长三角城市前十,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

只有经济体量上去了,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体,其集聚辐射的能力就能更强,更有机会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

自然基础等客观因素造成安徽省内各地区开发程度不同,有着各自明显的产业结构、资源要素和经济发展特点。对于安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合肥来讲,将来在迈入万亿俱乐部之后,如何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平衡安徽省的发展,成为合肥发挥核心城市作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同时,以发展成果提升人民幸福感亦是万亿合肥发展的又一重要目标。

合肥天鹅湖

合肥天鹅湖

乘万亿东风,角逐国家中心城市。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合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到:奋力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奋力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当选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跻身未来我国城市梯队的最高层级,将会聚集科教、医疗、交通、文化、金融、高校等资源,城市格局将进阶一层。而有望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合肥作为一匹“黑马”,在国家中心城市的角逐中也将成长为一员“悍将”。

冲刺“万亿俱乐部”之后,如何对标先进城市,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城市吸引力;又如何平衡发展规模、速度与质量,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且让我们,再看合肥未来新发展。(文/樊志远)

合肥的“万亿之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