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挂“琅琊榜” 融入“长三角”
安徽
安徽 > 网罗天下 > 正文

高挂“琅琊榜” 融入“长三角”

《琅琊榜》中言“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

落户降标、租房购房优惠、创业奖励……为吸引人才,全国不少省份和城市相继放出大招,入局者越来越多、门槛一降再降。

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广州、无锡、苏州等5城发布了落户政策,以降低门槛的方式吸引人才入驻。仅2020年,已有超过20个城市相继发布各类人才引进或者是落户新政,其中既有上海这种一线城市,也有南京、苏州等“后起之秀”,这些城市落户门槛创“新低”,各类优惠 却创“新高”。

也正是在这一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30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稳居全省第三,位居全国百强市第88位!

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前三”,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滁州市正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新发展阶段。

我们骄傲了?并不是!在一些方面似乎尚欠“火候”。就拿进入“全省前三”门槛之一的GDP来说,2000年,合肥GDP318亿元、滁州256亿元、安庆252亿元,正是“合老大、滁老二”时期,“前三名”差距不大。但是到了2020年,合肥GDP高达10045.72亿元,芜湖3753.02亿元,滁州3032.1亿元。三城曾经“难分伯仲”,20年后,我们相比第二名芜湖市差了一大截,相比合肥市更是“望尘莫及”。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标兵已远、追兵已至,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城市竞争中,滁州怎能落后?

不久前,滁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十个滁州,奋力实现5688发展目标”的宏愿掷地有声!其中“抢人才”直指滁州发展要害,引发强烈共鸣。

今年以来,滁州市发布了一连串“人才新政”,组合拳打得有声有色,既有针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暂行办法”,也有借力民间资本“撬棒”引进高端创业团队的市场化引才新政,全市各相关部门正以“抢字当先、时不我待”的实际行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鼓劲加油”。

但广布“琅琊榜”招贤纳士并非一日之功,越在众声喧哗时,越要保持冷静。溯根追源,还得回到“如何引”“引什么”的根子上。

聚焦“一体化”。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安徽东部桥头堡的滁州,无疑站在了时代的风口。长江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推动省际毗邻区域的协同发展,其中“点名”了6组省际毗邻地区的合作,滁州独占2个,分别是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开展深度合作。要人才、要发展必须以此为“切口”,通过“一体化”发展,借力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借力发力”,不断延伸人才发展平台、拉伸人才成长空间,提升高精尖人才的“集聚度”,发挥好人才资源集聚的“虹吸效应”。同时,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异地兼职、人才派遣、周末专家等形式,促进与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的共享共赢。

聚焦“大融入”。“高精尖缺”人才对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不从根本上加强本地高校、创新企业的人才储备,不重视乡土人才的选育培养和资源开发,从长远看,难以真正形成人才资源优势,也极易错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人才先机”。因此,在总体布局上,要以中新苏滁高新区、市经开区、汊河新城、南谯科创城为主体,搭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融入江北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的重要对接平台,打造“十个滁州”创新发展路径的“梧桐树”。

聚焦“大环境”。“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涵养和留住人才的最佳“沃土”,滁州虽不比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机构、平台、资金,但低于“南京都市圈”的房价、山水醉城的“滁州蓝”,亲商爱民的“亭满意”环境却是吸引人才的“杀手锏”。同时,在对标长三角、思想大解放中,要多说“Yes”少说“No”,鼓励全社会坦荡真诚同企业和企业家交往,真心实意帮扶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不断为“琅琊榜”提供持续不竭的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