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汇聚 这是“风投之城” 合肥的缘分

龙头汇聚 这是“风投之城” 合肥的缘分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合肥在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进程中,强势引入蔚来,为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了“强心剂”。

这不是合肥的第一次成功的“风投”,合肥能够在2010年至2020年这十余年时间里,GDP从2010年的2701.6亿元跃升至10045.7亿元,在2021年上半年GDP达到5203.46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合肥引入产业龙头企业,聚焦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条集聚,智能创新突破,一条条产业链正在以“合肥速度”强势奔跑,从而使得合肥进入万亿俱乐部。

7月22日晚,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这份重磅文件当中,明确指出“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合肥等都市圈建设”、“增强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而在近日对外公示的《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安徽省将提升合肥全球竞争力,将其打造成国际化特大城市,并支持合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特大城市,合肥显得底气十足。而这与其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态势息息相关。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合肥以每年超越3~4个城市的速度,在2020年成功迈进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行榜的前二十名,经济总量的增长幅度已经接近2700%。特别是在2010年至今的十余年时间里增幅达272%,在中国GDP十年增幅排名前十的主要城市中,合肥位居第二位。

合肥夜景

合肥夜景

合肥作为一个夹在武汉和南京中间的中部城市,在资源的集聚能力上,难免有“空心化”的趋势。但是合肥却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条极具地域特色的产业之路,并在多个领域上甚至领跑全国,这得益于合肥聚焦产业发展。2020年,合肥启动“链长制”,将原有的“河长制”创新带到了发展产业的工作中,聚焦全市12个重点产业链,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下场,担任“链长”。通过头部企业、标杆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整体提质,成了具有鲜明烙印的“合肥模式”,也是合肥发展“芯屏汽合”产业板块的重要策略。

春绽:显示多彩春色

2020年12月7日,总投资440亿元的维信诺(合肥)公司第六代全柔AMOLED生产线投产,是全球行业最高水平的生产线之一。距其8公里处,京东方全球首条第10.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实现满产满销。从2008年至今,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无中生有”,已成为国内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善的面板产业集群。

“合肥在招商引资发展上有非常可贵的品质,先跟人家‘共患难’,然后才‘同富贵’。”而引进京东方项目,则真实诠释了合肥“共患难,同富贵”的理念。2007年,财政收入仅有300亿元的合肥,为了突破长期处于经济洼地的局面决定背水一战,以百亿元的投资规模引进京东方。彼时,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显示面板制造企业,已经处于连续亏损状态。为了发展液晶显示面板产业,进而助推合肥家电产业的发展,合肥市时任主要负责人向京东方递过橄榄枝,并许诺提供优厚的待遇和保障。

合肥京东方厂区

合肥京东方厂区

合肥最先引进的是京东方6代线项目,而当时为了引进该项目,合肥市承诺以财政兜底为该项目筹集资金90亿元,并为京东方提供土地价格、能源供应和贷款贴息等政策性支持。

事实证明,合肥市政府的判断和决定是正确的。京东方在落地合肥两年后就顺利投产,其6代线的投产也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显示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引进京东方项目的成功案例,也为当地此后的招商引资做了良好示范。

合肥市先后共引进京东方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三条世代线项目。3条生产线合计投资910亿元,其中,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资委旗下的城市建设投资平台,共出资465亿元参与京东方项目的投资。

数据显示,通过京东方项目,合肥的投资回报已超过260亿元。而除了投资回报外,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合肥产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合肥已经汇聚了京东方、彩虹、乐凯、康宁、三利谱、力晶科技、住友化学、法液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已建成三条TFT-LCD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一条6代线、一条8.5代线、一条10.5代线)、一条硅基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一条6代AMOLED全柔面板线;已进驻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超100家,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20个,已完成投资超1550亿元,目前在建、在谈及谋划项目112个,总投资超4000亿元…这些新型显示产业让“合肥造”更显“多姿多彩”。

夏盛:汽车驶向繁华

2020年年初,蔚来宣布中国总部项目正式落地安徽省合肥市,则是合肥被誉为“最强风投城市”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其实,蔚来在2020年已陷入了资金枯竭的局面,虽能保持着生产,但无力研发新车,急需一笔资金输血。多方“求援”无果后,作为安徽人的李斌,在绝望中却突然发现,他的家乡没有放弃他,合肥选择了接手蔚来,一出手就给了70亿元,双方公布框架协议,到达成投资,只用了65天。

蔚来中国总部项目计划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资金将用于公司研发、市场体系建立和运营。要知道,彼时伴随着全球车市销量下行,以及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面临补贴退坡的阵痛期,新势力造车企业资金压力陡增,但合肥依旧斥70亿巨资“迎娶”了蔚来。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航拍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航拍

今年2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又与蔚来签署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商定共同规划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16950亩,共容纳超过1万名研发人员,超过4万名技术工人。同时,园区前期投资500亿元,规划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预计总年产值达5000亿元人民币。

此次协议的签署是蔚来与合肥市政府深度战略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协议,合肥市计划将对蔚来中国进行股权投资所获的资本收益用于支持蔚来及合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合肥投资蔚来汽车就像是一场豪赌,不过从现在来看,蔚来汽车显然并没有让合肥失望。单纯从投资回报这一方面来看,在合肥投资蔚来汽车中国之前,蔚来汽车中国的估值为209.46亿元人民币,合肥的70亿投资让其获得了蔚来汽车中国24.1%的股份。

引进蔚来汽车项目取得成功,也给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了“强心剂”。合肥的新能源产业经历了十数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沉淀下了足够的底蕴。新能源产业的相关企业们之所以青睐合肥肯定不会只是看中它十多年沉淀下来的底蕴,他们看中的还有合肥的未来。截至目前,合肥已聚集蔚来、威马、江淮、安凯、大众、比亚迪、长安、奇瑞、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和巨一动力等一批头部企业及上下游企业120余家,相继实施了50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500亿元。

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条集聚,智能创新突破,从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再到紧抓万亿级的车联网产业,一个“新能源汽车之都”正以“合肥速度”强势奔跑。

合肥“汽”势,未来已来!

秋收:融合促进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能够拉动智能制造的产业链条。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在智能制造这一新兴产业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2012年,安徽省政府向国家工信部进行了多次汇报,希望能建立一种创新机制,推动安徽语音产业发展;2013年8月,工信部正式发文成立部省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产业发展推进机制。至此,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声谷落户安徽合肥。

中国声谷

中国声谷

此后,合肥市多次出台智能制造相关政策,加速智能制造产业落地。不管是与北上广深相比,还是从全国来看,合肥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政策都能称得上频次高,数量多,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

同时,合肥对智能制造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也足够高配。安徽先后印发《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从2017到2020年,安徽每年出2亿元,合肥市每年出6亿元,支持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推广。

2021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中国声谷创新发展若干政策》《中国声谷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再次明确,2021—2025年,省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扶持资金,合肥市每年安排6亿元资金。

在此过程中,具有浓厚的合肥基因的科大讯飞作为中国声谷核心龙头企业,与中国声谷共同成长。1999年12月,一群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创立的“硅谷天音”面临倒闭的困境。当时的合肥国资联合安徽信托、美菱集团和合肥永信三家国企分别拿出1020万元各占17%的股权,与硅谷天音的老股东一起成立讯飞有限,这就是科大讯飞的前身。

近年来,合肥对智能语音、公共安全、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和补贴,与此同时,合肥市每年安排3亿资金,并设立语音产业政府投资引导资金。如今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营收超百亿元、市值近千亿、人员过万、一年纳税近十亿的明星企业。而中国声谷也已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30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涉及大数据算法、语音识别与翻译、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很多已经走入市场。

从一个龙头企业到一个新兴产业集群,再到一个良好产业生态;从专注基础研究到形成覆盖“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产业链,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上不断深入,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合肥人工智能产业能级,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冬藏:尺寸储藏世界

作为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曾经,合肥集成电路是“一张白纸”。近年来,经过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绘制产业链发展的“全景图”,把稳产业链发展方向,合肥因链施策,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条。

四年前,在合肥新桥机场南侧的一片空地,一座规模宏大的芯片先进制造厂拔地而起,这就是长鑫存储,经过三年多的"摸爬滚打",合肥长鑫实现了国产存储市场的零突破。

据了解,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项目于2016年由兆易创新、中芯国际前CEO王宁国与合肥产投签订协议成立,主要股东为合肥市政府与北京兆易创新。在兆易“怀疑的眼光”中,合肥开始书写“中国芯”崛起的故事。合肥市出资75%,兆易出资25%,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研发生产。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Wi-LAN Inc.手中买到了全套的专利授权。同年9月,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

长鑫存储

长鑫存储

随后,合肥政府不断追加投资,建厂、扩项、大举招聘人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自身研发团队建设。同时长鑫也不断向全球产业链顶级厂商寻求合作。自2016年落户以来,短短四年,合肥长鑫填补了国产DRAM芯片的空白,实现了我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的重大技术突破。2017年3月,项目开工,短短10个月后,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完工,创下同期芯片先进制造厂最快速度。埋头苦干“三年磨一剑”。在9月20日召开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长鑫存储与世界主流产品同步的8Gb DDR4首度亮相,一期设计产能每月12万片晶圆。2020年5月长鑫上架第一个纯国产DDR4内存条,这被视作中国企业在此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日臻完善。据统计,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上已集聚企业长鑫存储、合肥兆芯、晶合集成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军企业,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也聚集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集成电路产业已构建了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多个存储项目相继在合肥落地生根,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推出,连续多年保持集成电路产业年产值增幅20%左右,让合肥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和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担任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对相关情况信手拈来:“2020年,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7.6%。合肥已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入选了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芯潮”奔涌,“芯星”闪耀,合肥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城市北部的“中国屏”,西部的“中国芯”,中部的“中国声”,南部的“中国车”…环顾国内,放眼全球,合肥这些“家什”都令人瞩目。

曾经寂寂无名,近年来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进,在全球榜单上声名鹊起。从“离发达地区最近的欠发达省会”到现在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努力完成了华丽的“逆袭”,开始向“提升全球竞争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发起新一轮的进位赶超攻坚战。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百年风华迎来全面小康,万亿合肥开拓全新境界。站上新起点,共筑新未来,我们期待着,创新合肥的明天更加美好。

(凤凰网安徽综合决策杂志、合肥在线、合肥日报、合肥新闻联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