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阜阳 为什么是苏州?

帮扶阜阳 为什么是苏州?

12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的发布对象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该方案指出,推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对缩小长三角区域内发展差距、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对安排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水平、合作基础等因素,江苏省苏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省阜阳市,双方具体通过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各项措施加快阜阳发展步伐、解决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阜阳瞄准“省域副中心”

近期,皖北大市阜阳频繁进入大众视野,更是将新的目标瞄准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在今年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安徽首次官宣阜阳城市圈。而阜阳市第六次党代会中,市委书记孙正东在大会报告中提到,阜阳市要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市能力,突出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阜阳阜南同城化发展,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这是也阜阳官方首次提出这一目标。

提出迈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目标,阜阳并不是空穴来风。

近年来,阜阳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抢眼,“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4位,进入全国百强。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6%,也提升至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657家,居全省第4位。特别是阜阳近十年GDP增幅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2位,可以说, 阜阳正在成为安徽省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急需构建“发展重引擎”

当前的阜阳,正处在阶梯递进、提速增效的厚积薄发期,战略叠加、优势凸显的机遇窗口期和爬坡过坎、追赶跨越的承压前行期“三期叠加”的关键发展阶段,迎来了追赶跨越的历史拐点。然而,制造业发展相对薄弱,基础不牢、产业结构不优、工业投入不足、企业质量不高等短板等问题正制约着阜阳市制造业扩总量、优存量、引增量、提质量。

今年11月,在阜阳市政协五届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暨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资政会上,市委书记孙正东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大力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打造制造强市。”

11月18日,市政协五届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暨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资政会召开,市委书记孙正东出席并讲话。庞诚/摄

此外,阜阳市委、市政府正在制定《阜阳市“十四五”制造业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将围绕阜阳市重点打造的十大特色产业中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新材料、绿色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汽车、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等八个制造业,促进项目聚集、产业聚合,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壮大规模、提升质效,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制造业产值翻一番。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找到突破口的阜阳发展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积极探寻“他山攻玉石”

阜阳在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之后,开始持续做强科技创新这个强劲引擎,引领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追赶跨越。在这个方面,阜阳有基础、有潜力,同样也有短板。因此,阜阳需要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正在此时,国家正式“赐婚”苏州和阜阳,为阜阳的发展找了一个良师“良配”。

苏州常被冠以“最强地级市”的名号,工业是苏州的主导产业,对苏州经济发展犹如磐石,是根基,也是支柱。苏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在“沪苏同城化”的大背景下,承接上海的外溢效应的同时,又以自身雄厚的工业底子,实现工业叠加效应,达到“1+1>2”的效果。今年以来,苏州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速领跑全国,一旦苏州成功实现四万亿目标,“全球工业第一市”的宝座便是其囊中之物。

阜阳和苏州,一直有着交流与合作。今年7月,由市委书记孙正东,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玉杰率队的阜阳市党政考察团到苏州市学习考察、对接合作。孙正东说,苏州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发展势头强劲,通过这次考察,感受到了苏州在开放、创新、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敢为人先的开放胸怀、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勇立潮头的改革闯劲都值得我们学习。

7月15日,阜阳市党政考察团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学习考察。 (来源:阜阳市人民政府官网)

在苏州期间,孙正东说,苏州“下好改革棋、走好开放路、打好创新牌”的做法很值得学习,我们要打开思想“阀门”,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意创新创业环境。要加强与产业园项目对接合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优化产业分工配套布局,形成复合联动的产业体系。

此次确定结对合作帮扶关系后,双方将加强对接联系,阜阳可依据产业链参与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抢抓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产业布局和转移,打造中原地区重要新兴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形成区域产业发展增长极。

随着双方结对合作帮扶关系的加深,阜阳将会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努力成为皖北发展的“发动机”,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大步迈进。(文/吕维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