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役故事丨九旬老兵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2年:“有我在,他们就不孤单”
安徽
安徽 > 网罗天下 > 正文

我的退役故事丨九旬老兵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2年:“有我在,他们就不孤单”

初夏,广德县新杭镇。一场细雨过后,涛涛竹海掩映中,杨家店烈士陵园显得静谧而肃穆。一阵劲风吹过,落叶飘洒而下,布满了烈士陵园的台阶。

也许谁都没有注意,在绿意深处,一个颤颤巍巍的身影又一次来到了陵园。他抓起那把有些年头的扫帚,仔细地清扫着台阶上的每一片落叶。他叫黄邦政,今年91岁,新杭镇丁家村人,一名曾经参加过战斗的老兵。从1977年起,他义务守护杨家店烈士陵园长达42年,至今已经记不清打扫了多少回。

5月的一个午后,我们走近黄邦政老人,倾听他曾经的戎马生涯和四十载的义务坚守。

70多年前的岁月

难忘的岁月总是记忆犹新——

1947年,年仅19岁的黄邦政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后离开老家广德。一年后,他成功出逃,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时光荏苒,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能够印证那段经历的,似乎只有那本泛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军人证明书”。

1963年,在二儿子黄卫平出生三个月后,黄邦政离开了所在的部队,回到了广德老家。但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因为一处烈士陵园,他一直与那段岁月有着紧密联系。

1977年,由于原来杨邯岭的烈士墓地势较低,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容易被水淹。鉴于这一情况,当时的广德彭村公社作了个决定:将烈士墓迁移。

也许是难以抹去的军人情结,听到消息后,黄邦政主动找到公社领导,提出想把烈士墓迁移至自家屋边。公社经过商议,答应了他的请求。自那时起,黄邦政一家就开始义务地守护着这一处烈士墓。

“一有空就到烈士墓前转转。”黄老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娓娓道来。他说,看到烈士墓,仿佛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

2013年,当地政府重修烈士陵园,并迁移了原来埋葬在其他地方的烈士遗骸到这里安葬。这里,也很快成为了广德县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难忘的两场战役

走近烈士陵园里的纪念碑,只见上面记载了安葬在此的烈士所经历的两场战斗。其中一场是1944年新四军在广德时与日军交战时取得的杭村大捷。战斗中,一些战士英勇牺牲,其中的3名烈士于2013年迁移安葬于此。

另一场战斗则是发生在1949年4月底。黄邦政老人对此记忆特别深刻,他介绍道,为歼灭固守杨邯桥的顽敌,新四军某部23位指战员在进攻敌据守木桥时,突遭暗堡中敌人射击牺牲。1977年,当地将杨邯桥、王村、西米桥等地散葬烈士遗骨迁移到此。

目前,杨家店烈士墓葬有47位郎广围歼战牺牲烈士。遗憾的是,墓碑虽载有23位烈士姓名和大致战斗经过,却没有烈士籍贯、生平、部队番号和牺牲详情。而后《新华日报》记者求助南京市方志办进行考证,找到了部分答案。

依据烈士墓碑文“四月底,有股顽敌企图在杨邯桥顽抗,被我解放军某部全部歼灭”,研究人员胡卓然组织南京审计大学红色文化研究社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图书馆多方检索战史、地方志等史料。

围绕战斗地点杨邯桥,在1996年版《广德县志》中,可以找到郎广围歼战时“杨邯桥”的记录:我军33军于1949年4月27日进驻广德县城,28日晨奉命向浙江长兴进军,途中在县城东部与横越公路溃逃敌军遭遇,即奋勇阻敌突围,迫使敌军北撤后乘胜追击,在杨邯桥等一线激战10余小时。

▲黄邦政翻看自己的复员军人证

想起曾经的战友

安葬在杨家店烈士陵园的烈士与黄邦政当时所在的并不是一个部队。但看到这些牺牲在广德的烈士,黄邦政老人说,他们能让自己经常想起曾经的战友。

每年清明节期间,当地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祭奠。“平时也会有老兵或者他们的家属到这里,为英烈们献上花圈。”黄邦政说,自己和老伴总是用绳子小心翼翼地将花圈固定在纪念碑前,及时清扫他们放鞭炮后留下的纸屑和似乎永远也扫不完的落叶。

黄老还说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个渡江连的通讯老兵一路追寻来到广德,寻找郎广围歼战中牺牲的连长。这位老兵前后来了两次,终于在这个烈士陵园里找到了连长的名字,了却了多年心愿。

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多年前,一位埋葬在此的烈士后人找到了这里,迁走了该烈士的遗骸,这是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次。

黄邦政说,其他几十位有名或无名的烈士,也许年轻时就牺牲了,没有后人。也许有后人却并不知道他们埋葬在此。虽然没有等来烈士家人的看望,但这些年来,黄邦政始终在陪伴着他们。

“有我在,这些牺牲的战士们就不孤单。”黄邦政老人说,自己会一直守护着烈士陵园,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