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役故事丨刘文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安徽
安徽 > 网罗天下 > 正文

我的退役故事丨刘文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从大山深处的孤儿

到投身祖国建设的铁骨军人

再到服务群众的热心老人

在革命的队伍里

在时代的洪流中

老兵刘文彬找到了人生方向

用他的行动诠释了

一名共和国军人的风骨与担当

“我叫刘文彬,今年83岁了,我从13岁就开始当兵,是党和解放军把我从一个孤儿培养成为了一个人民战士,退休以后,我还在尽我的努力继续工作着。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要感恩我们的党,感恩我们的军队,感恩我们的人民,所以老骥伏枥,必须再接再厉,为我们祖国的强大,为我们军队的强大,为我们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虽然已经年过八旬,刘文彬依旧腰板笔直、声音洪亮。1938年,刘文彬出生在湘西洞口县的一个贫困家庭,6个月丧父,5岁丧母,他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命运的转变发生在1950年,解放军来到湘西剿匪。

“我们的解放军都是东北的,他们讲话农村人听不懂,有一个人觉得我很有这种天赋,我能把东北话翻译成当地的土语。接下来我就跟解放军一起剿匪,半年以后剿匪完成了,这个时候解放军就很喜欢我,觉得我是一个好苗子,把我背着走出了大山,参加了解放军,从此我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了光明的前景。”

在部队,刘文彬当过文艺兵、干过工程兵,搞过科研、做过教员,参与了军事博物馆建设,登上了5243公尺的哨所……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刘文彬在部队的培养下,快速成长,从一个山村孤儿成长为国家栋梁。

“我虽然没有享受到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情谊,但是我在部队都享受到了,部队还把我送到大学里面去培养,这样一种恩情和幸福。在科研工作里面,我取得了两项比较大的成果,一项就是搞充气建筑,第二项是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一起研究新材料,这在1981年的时候获得了国家三等技术发明奖。”

1989年初冬格外寒冷,刘文彬清晰的记得,那一年,他含泪脫下了心爱的军装,在蚌埠退了休。这时候,一个濒临倒闭的汽车修理厂厂长找到了他,希望他牵头开发一种微型乘用车。不甘赋闲在家的刘文彬,想都没想,便一口应了下来。

“我学的是机械制造,有这方面基础,所以我敢接这个任务。他当时有什么条件?华阳厂只有一台旧的车架,还有一台发动机也是旧的,就两样东西,我去看了以后确实感到很寒酸,人也只有几个修理汽车的师傅。”

幸运的是,那一年厂里分配来7个大中专学生。就这样,刘文彬带着7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外加两个废旧汽车配件,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旅。从底盘到传动轴、从变速箱到启动器,从钣金到涂装,刘文彬一锤子一锤子的敲,配件一个一个的装。历时近一年的开发制造,一辆名为华阳牌的微型客车正式在蚌埠诞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蚌埠是没有汽车工业的,我们这个新产品也是为蚌埠的汽车工业做了一点小小的探索和试验。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很感谢地方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为我的第二故乡贡献我的一点微薄力量。”

时光荏苒,曾经踌躇满志的剿匪少年,如今已过耄耋之年,岁月带走了他的芳华,却没有带走他的军人情结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他的奔走下,蚌埠市军休三所老旧水管得到了改造;解决了公交车站靠近、方便老人乘车;牵头出版《军休文苑》杂志,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际上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回报党对我的关怀,回报部队对我的培养,同时也是回报我的第二故乡的人民,对我们这些军休老同志的各方面的照顾。所以我觉得只要我的身体和我的精力许可的话,我要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