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美好安徽“拼”起来丨淮北:从塌陷“煤城”到生态“美城”

喜迎二十大·美好安徽“拼”起来丨淮北:从塌陷“煤城”到生态“美城”

10月2日,淮北绿金湖,秋风微拂水面,层层涟漪荡起,如梦如幻。游客们欣赏着眼前的美景,都深深陶醉。

“这里以前就是一处破破烂烂的水洼,经过治理,发生了大变样。”淮北市民刘明明自豪地对记者说。的确,如今的绿金湖,已经成为淮北城区地图上的一颗湛蓝色明珠,也成为淮北人的骄傲。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建市62年来,全市累计生产原煤11亿多吨。地下煤炭资源和地上灰岩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造成该市41.5万亩土地沉陷。采煤沉陷区,成为淮北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和民生最大“痛点”。

“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废弃采石宕口生态修复上先行先试、着眼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努力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该市形成了“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据介绍,围绕着塌陷区治理,淮北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做好“五篇文章”,进而破解“五大难题”。

做精“保护水”的文章,着力破解沉陷深浅不一治理难题。在“深改湖”上,淮北市对6对矿井开采形成的沉陷区深挖造湖,建设绿金湖、南湖、碳谷湖、乾隆湖、朔西湖等多个生态公园,全市湿地保护率达39.1%,彰显出“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特色风貌;在“浅造田”上,淮北市把复垦耕地放在首位,对沉陷深度在0.5米以内的浅层区域“推高填低” ,平整土地,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昔日沉陷土地重新变成沃土良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围绕着“不深不浅种藕莲”,淮北市对沉陷深度在0.5米至2米以内的区域,采用“挖深填浅”的方法,挖塘发展种养业,让废弃地变成“聚宝盆”。

做足“利用地”的文章,着力破解沉陷时间不一开发难题。在“稳建厂”上,淮北市对已稳沉区域,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充填造地,建成近10平方公里的市高新区—龙湖项目区,入驻企业60余家,保障了城市建设和发展土地需求;在“沉修路”上,该市对采煤沉陷区域采取柔性路面设计,修建过渡路面,及时养护维修,确保行人车辆通行安全;围绕着“半稳半沉栽上树”,在采煤沉陷区域内,淮北市采取充填粉煤灰、覆土等技术措施,种植林苗两用林,累计复垦造林5000余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4.4%。

淮北市还从充填技术要素入手,通过“覆岩隔层注浆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膏体充填”等方式,做活“科学治”的文章,着力破解沉陷模式不一修复难题。以“覆岩隔层注浆充填”为例,该市在已稳沉的采空区上,利用高压浆液对地下采空区裂隙、离层进行充填,消除采空区内较大空洞,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淮北矿业集团在煤矿采空区上建成建筑面积 8.4万平方米、21层、高达97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

此外,淮北市还做优“服务人”的文章,有效引导沉陷村庄搬迁,最大限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着力破解沉陷区位不一的安置难题;做好“筹措钱”的文章,通过政策争取、财政投入、市场运作等方式,多举措筹集资金,确保采煤沉陷区治理可持续、有收益。

在近日淮北市召开的“淮北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治部主任王毅然介绍,截至2021年底,该市已累计投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资金152.2亿元,共治理沉陷区21.21万亩,治理率50.55%,城市中心逐步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湖带,淮北人民“拥湖发展”的梦想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

因采煤沉陷区治理成效显著,淮北市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淮北市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名列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淮北采煤塌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国家工程优质奖——鲁班奖。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