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打算怎么干?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制度创新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打算怎么干?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答案是制度创新。

那么,制度创新又该如何深入推进?

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行政壁垒逐步消除,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这是《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

作为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营商环境建设领域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比如,临港新片区创新建立了18个特色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结果显示,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整体已迈入全球第一梯队,其中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等指标接近满分。”在近日于南京召开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论坛上,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副处长张楠透露,“我们创新提出了放管服系统集成改革理念,全面压缩审批层级,目前已将90%的行政审批事项由原先的三级、四级压缩至两级以内。三年来,临港新片区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54.5%,优良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的重要实力。”

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外溢效应也日益显现。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外商直接投资(FDI)为185.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3%。截至9月底,上海市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77家、外资研发中心523家。

“上海对外资的吸引力,源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而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大战略、大举措。”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蓓文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海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可以围绕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打造空间载体、着力提供优质服务三方面展开。

“中国吸收外资从注重引资规模到注重引资质量,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赵蓓文说,上海在相关规划中提出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产业领域”,必然对上海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赵蓓文强调,市场化是一流营商环境的基础,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比如,企业在最初的融资过程中是否可以不受行政干扰就获得信贷;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政府能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上海将强化招商安商稳商各项工作,让外资企业在上海敢于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赵蓓文说,此外,外商投资之后,在后期的运作中,上海必须充分保护其知识产权,才能从引进单个项目发展到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实现“集群式”引资。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可以预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向制造业,外资企业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将帮助国内传统产业产品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制度型开放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长三角各自贸试验区勇当“压力试验场”。

在江苏,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立足各自功能定位,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44项,其中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在国家部委备案,108项在省内复制推广。

“南京片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新规则,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已累计形成160余项体现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在上述论坛上,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表示,自成立之初,南京片区就致力于与国际规则接轨。随着改革的深入,探索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创新举措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金融创新、营商环境培育等多个方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江苏自贸试验区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自身特色定位,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探索制度集成创新,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坚实支撑,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加强融合共同建设自贸试验区的“黄金区域”。

丁宏进一步表示,国家赋予江苏自贸试验区的任务是要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新发展理念下,江苏三大片区差别化探索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创新路径进行了新的探索。

聚焦数字经济融合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如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数字领域的开放创新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浙江是全国较早提出“数字自贸区”概念的省份。据浙江省商务厅自贸区处处长杨威说,随着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自贸试验区的贸易投资、金融服务、政府职能、治理环境等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数字自贸区”应运而生。当前,如何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具区域特色、做法更加灵活、模式更加多元、布局更加多样,既体现区域内部联动,又服务整体战略定位,共建“数字长三角”,释放数字红利,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自贸试验区带领下,今年1至9月,杭州规上数字科技核心产业收入1.16万亿元,占全省的49.64%。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处处长葛一波表示,杭州全链路发展数字贸易,推动数字贸易新业态模式能级提升,集聚全国2/3以上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平台,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占全省1/3,阿里巴巴、亚马逊、谷歌、连连、泛捷等30余家数字贸易领域头部企业齐聚。

“今年疫情加速了传统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如何搭建起新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私域运营模式,成为各类商家布局的重中之重。”在盘和林看来,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关键在于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产生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

盘和林认为,面对数字经济时代流量见顶的现实难题,数字经济需要呼唤“合作共生,向善发展”的新商业文明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域私域相结合的全域经营模式成为新趋势,数实融合作为‘十四五’期间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重要任务,全域经营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为数实融合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科技创新推动转型

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快“科创+产业”制度创新,深入开展科创领域首创性改革。

据悉,目前已探索形成100多项创新案例,其中17项是全国首创。特别是在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方面,在全国率先创新利用产业化经费对拟孵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率先探索推进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率先打造技术应用场景对接发布机制,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助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

合肥片区作为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处处长冯小彬透露,从平台的建设看,合肥挂牌运行首个国家实验室,拥有多家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和省部级以上实验室,是国家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合肥片区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的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全国首创深化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累计85家科创企业获投6500万元产业化经费,带动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

除了合肥片区,芜湖和蚌埠两个片区在科技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安徽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徐滋跃表示,全省新型研发机构芜湖占1/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芜湖连续十年居安徽省第一。蚌埠作为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功研发一批硅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不断,在世界赛道上一路领跑。

(来源: 长三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