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上海、江苏、浙江的8个市、区,与皖北8市结对合作帮扶,期限为2021年—2030年。按照规划,《方案》确定徐州结对合作帮扶淮北,由此这两个“天生一对”的兄弟城市公诸同好,联结得更加紧密,来往得更加频繁,合作得更加深入。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谋划长远,干在当下。《方案》实施一周年以来,两市结对同行,携手发展,共同推动政策对接、区块链接、产业承接,深化徐淮战略合作,交出了一份优异的一体化“联考答卷”。
两地一家亲 加快构建结对帮扶格局
自古徐淮为一家,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徐淮宿一体化、徐州都市圈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协同发展区、省际毗邻地区……以此而言, 徐淮彼此“天生一对”的气质显露无遗。
自2021年《方案》实施以来,徐州、淮北两市以全域视野,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在各层面携手开拓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开展两市县区和开发园区结对合作共建,开展两市交流互访,落实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结对合作帮扶的重点任务,推动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对接,进一步激发两市内生动力。
2022年6月,徐州淮北结对合作交流会在徐州市召开,刚履新市委书记半个多月的覃卫国率党政代表团来徐对接合作,再次表明淮北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的决心和信心,双方签署结对合作协议,明确了8大类18个合作事项,携手打造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典范,掀开了两市结对合作新篇章。
2022年9月16日,徐州、淮北两市印发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和2022年工作计划,明确围绕深入推进干部互派挂职、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加强文化旅游合作等8大领域深入交流、拓展合作。在2022年工作计划中更是细化制定10个方面30项具体任务,包括畅通人流物流通道、产业融合互补等方面。
实际上,一份淮北市发改委的工作总结和计划清单披露了两地结对合作更多细节。
在淮北市发改委4月工作总结清单中,“加快区域经济工作”是重要内容, 包含了徐州结对合作帮扶、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等四大板块18个要点内容。
在与徐州的结对帮扶工作中,淮北市坚持周调度,每周报送与徐州对接重大项目及合作事项,落实帮扶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积极研究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内容赫然在列。
来源:淮北市发改委官网
据凤凰网安徽了解,结对合作帮扶以来,淮北市领导及县区、部门、园区等赴徐州市相关单位沟通对接80余次,签署协议10余项,由此可见两市交流合作的深入的程度。
错位发展 徐淮产业链互补作用凸显
淮北、徐州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在寻求高质量转型发展中有着有着相同的使命担当,逐步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路径。结对合作帮扶以来,两地产业协同互补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传统的资源城市,徐州过往的转型相对成功,2021年地区经济总量GDP达8117.44亿元,成功跨入8000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经济总量在八千亿级别的四个城市(常州、烟台、唐山、徐州)之一。与此同时,转型发展中徐州形成智能装备产业、煤炭电力产业、钢铁冶金和建材、化工、新能源、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工程器械之都的称号”冠绝全国,1800余家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体,新型装备、相关配套产业为补充的完善集群产业链,而这与淮北着力打造“五群十链”实际上有着不少结合点。
据凤凰网安徽了解,近年来,淮北着力打造“五群十链”的产业模式,围绕“五群十链”加大“双招双引”,推动一批项目落地见效。
来源:淮北发布
“五群”即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5个特色产业集群;“十链”即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绿色食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纺织服装、锂电池、电子元器件、氢能源等10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来源:淮北发布
结对合作帮扶以来,淮北市积极加强与徐工集团合作,共同推进国家级工程机械试验场建设,同时加快陶铝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徐工集团将更多战新产业布局淮北,打造一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淮北机械加工、精密智造良好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嵌入徐州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等产业链条。而淮北锂电池、电子元器件、氢能源等产业链也与徐州新能源产业有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效能。
来源:淮北发布
另一方面来看, 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也是徐州的持续发力点。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徐州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推动以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大健康为主导的四大战新产业快速发展。今年5月,徐州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聚焦产业、城市、内容三大数字化赛道,明确到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据了解,淮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药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已逐步成型,初步形成“原料—原料加工—深度加工及综合利用—销售推广及应用”的产业链。由此而言, 徐州正式成为淮北合适“新兴产业”引领者。
互联互通 加快共建基础设施网
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是关键。 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提高了区域通达性,从而降低了城市间沟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影响着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 徐州淮北两市正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截至目前,淮北徐州之间已有10条通道相互连接,淮北市的“飞地”杜集区段园镇,距离徐州云龙湖景区仅6公里,距离徐州地铁1号线路窝站仅4公里,是对接徐州发展的“桥头堡”。
与此同时,淮-宿-蚌城际铁路(淮北段)正加快施工;杜集区境内的淮北北特大桥、相山隧道开始建设;相山区境内的跨新濉河特大桥已启动基础施工;濉溪县境内淮宿特大桥全面建设;S101徐淮快速通道项目南段已建成通车,北段加快建设,2022年底将全面建成通车。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落地,将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成为皖北城市群连接合肥都市圈及长三角地区的便捷通道。
来源:淮北发布
此外,淮北市还布局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项目;永城—淮北—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淮宿市域(郊)铁路工程;徐淮城际公交运营方案;青龙山铁路“无水港”“淮徐欧”“中亚”班列;淮海国际陆港淮北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也已经达成共识,作为徐州都市圈的核心成员,未来淮北将更加“抱紧”徐州。
园区合作 加快产业联动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下, 实现徐淮产业协同是激发生产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是徐州、淮北两市结对合作帮扶的重中之重。
2022年以来,徐淮两地积极推进杜集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组织全市县区开发区与徐州市各县区开发区积极对接,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淮北杜集区与徐州铜山区、淮北烈山区与徐州经济开发区、淮北杜集经济开发区与徐州贾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濉芜现代产业园与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淮北相山经济开发区与江苏贾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签订合作共建战略框架协议。
此外,淮北以全域视角,加强与徐州产业协作。2022年以来,淮北共签约投资50亿元的金派克、投资120亿元的昇润等徐州籍招商引资项目34个,协议投资127.85亿元;新开工投资20亿元的5GW光伏组件;投资3.5亿元的江源精细化工等项目20个,协议投资达49.8亿元。
另一方面,两市充分借鉴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园区共建合作经验,加强沟通对接,并以淮北杜集经济开发区(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合作载体,积极推进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共建事项。据统计,2021年,两市编制完成徐淮产业合作园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重点项目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国家重大项目库,共计34个项目,总投约110.5亿元。其中,互联互通类项目12个,总投资约23.1亿元;绿色发展类项目8个,总投资约8.4亿元;创新产业类项目4个,总投资约34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10个,总投资约45亿元。
规划一张网 社会事业加快融合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网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共建, 淮北徐州“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加强与徐州教育、医疗机构合作,推进两市中小学、中职教育教科交流,淮北市人民医院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已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与徐州医科大学建立的淮北临床学院去“筹”转“正”。加快推进淮北矿工总医院与徐州医科大学建立的临床学院去“筹”。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实现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加快推进干部挂职锻炼。相互举办文旅推介会,联合对外宣传推介,推进徐淮城市旅游同城化。与徐州开设“一网通办”专窗,实现88个事项异地通办。
来源:淮北市教育局
此外,两市积极发挥政府在结对合作帮扶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组织协调,促进人员交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目前,徐淮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在淮海经济区跨省通办专区率先开通上线,实现181个事项“一网通办”,实现公积金互贷互认,警务区块链数据实时共享。接下来,两市还将构建统一的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对过去最好的致敬,是创造新的成绩。新征程、新起点,淮北将联手徐州,筑梦未来,共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