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增进民生福祉 安徽六部门最新解答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奋力增进民生福祉 安徽六部门最新解答

3月30日上午,“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奋力增进民生福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浩,省民政厅副厅长耿学梅,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绪斌,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和平,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张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陶贤海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郭浩(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郭浩(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民政厅副厅长 耿学梅(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民政厅副厅长 耿学梅(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杨绪斌(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杨绪斌(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汪和平(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汪和平(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 张力(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 张力(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 陶贤海(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 陶贤海(许梦宇 摄)

一图读懂新闻发布会

奋力增进民生福祉 安徽六部门最新解答

答记者问

安徽日报记者

刚才介绍2022年10项暖民心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请问,今年我们将采取哪些举措继续深入推进暖民心行动?

郭浩

2022年,省委、省政府聚焦解决供需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民生问题,实施就业促进、老年助餐、安心托幼、便民停车等10项暖民心行动,让党委政府“办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累计统筹各类资金150亿元,38项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群众满意度达91%。2023年,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阶段目标可实现、滚动实施可持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统筹协同。加强跨部门重大政策协调会商,加大政策集成,形成衔接紧密、协同高效的政策“组合拳”。加强全省暖民心行动资源协同和数据共享,切实解决好“碎片化”问题,提高惠民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快各级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确保满足暖民心行动需要。对适宜采取市场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服务,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深化与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加大信贷支持暖民心行动的力度。

三是完善调度机制。健全月调度机制、季度会商机制和“回头看”工作机制,清单化、闭环式推进暖民心行动,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暖民心行动视察调研。

四是广泛听取民意。把群众满不满意、有没有得到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关键,持续开展群众知晓率、满意度调查,真正把暖民心行动打造成持续跟进、动态提升、改善民生的过程。

五是加大宣传引导。广泛宣讲暖民心行动各项举措,开展政策解读,使群众能够方便获得政策信息、全面知晓政策内容、公平享受政策红利。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典型经验、鲜活做法,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党的二十大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具体要求,请问财政部门在做好民生资金保障方面上有哪些举措和做法?

张力

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作为,推动建立多元化民生投入保障机制,2022年全省财政投入920.7亿元,支持实施2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并采取PPP、特许经营、社会捐赠和企业冠名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作。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聚焦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暖民心行动财政保障。完善多元化民生投入保障机制,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金资源,支持动态实施便民停车、安心托幼、老年助餐等10项暖民心行动。

二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支持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完善援企稳岗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

三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级月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困难群体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

五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落实财政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支持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

六是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全省公共文体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激发文旅消费新潜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新社记者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中之重。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社部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都有哪些考虑?

陶贤海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千万毕业生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48.5万人,总量再创新高,就业压力依然十分艰巨。今年以来,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就业决策部署,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聚焦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3月初,省就业办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四个方面提出17条政策措施。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挥省就业办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加强政策措施落实,推动各地广开就业渠道、优化服务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广开就业渠道方面,一是稳定扩大政策性岗位供给。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稳定并适度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服务项目等招录规模,力争全年提供政策性就业岗位20万个左右。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招录进度,为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留足窗口期。

二是发挥市场主体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面落实就业有关补贴、税费支持等政策,积极引导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不少于60万个。

三是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创业安徽建设,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自主创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留皖创业、返乡创业服务保障工作,全年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业2万名左右、从事灵活就业2万人以上。

优化服务举措方面,一是强化招聘对接。依托安徽公共招聘网等平台,广泛归集发布岗位信息,持续开展各类线上招聘活动;常态化举办“2+N”特色招聘活动,分行业、分类别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积极推广直播带岗、空中宣讲、视频面试等模式,促进供需对接。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各地抓住毕业季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招才引智进校园”“厅局长进校园”等活动,深入宣传促进留皖就业及人才引进有关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扩岗补助或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三是强化就业帮扶。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突出做好家庭困难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和跟踪帮扶工作,加强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力争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实施全年5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通过见习提升实践能力、尽早实现就业。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省民政厅围绕社会救助方面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耿学梅

省民政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嘱托,坚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取得积极成效,连续8年在民政部、财政部组织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

一是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作用,对255.5万低收入人口实行动态监测预警。对预警发现的困难群众,符合救助条件的,根据困难类型,给予相应类别的基本生活救助、急难救助或专项社会救助。暂时不符合救助政策的,积极协调慈善帮扶、村民互助等其他帮扶措施。

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政策总体稳定,落实低保扩围政策。建立与乡村振兴部门信息共享长效机制,持续实施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是不断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审核确认权下放乡镇(街道)。推进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全省推广设立“救急难”互助社,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目前,全省已设立“救急难”互助社4096个,并初步发挥救助效益。

四是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政策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资助、兜底监护等保障措施。扎实开展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持续实施“明天计划”医疗救治项目,切实保障好儿童权益。

央广网记者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请问,我省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杨绪斌

党的二十大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我省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建设高水平医院、高质量临床专科、高效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不断提升我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为依托,建设高水平医院。抢抓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推动品牌、技术、管理“三个平移”,目前已有儿童、创伤、心血管、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中医等6个专业方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安徽。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医院创建6—10个省级医学中心,提升省内重大疑难危重疾病诊疗水平;作为输出医院,在全省病患外流多、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市县布局建设10—15个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梯度平移”。围绕“县域龙头、城乡纽带”功能定位,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目前县级三级医院已达35家,下一步县级三级医院数量还将不断增加。

二是以临床重点专科和专科医院为载体,建设高质量临床专科。出台《安徽省“十四五”临床重点专科推进计划》,坚持强优势与补短板相结合,明确“35124”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全省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3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100个,省管市建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200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400个),分级分类打造临床重点专科群。目前已成功申报“十四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2022年遴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0个。同时,统筹推进老年康复、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口腔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

三是以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为目标,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弱项,进一步完善平战结合和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机制,着力构建以省及区域性传染病防治中心为支撑、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和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独立院区为基础的“1+1+5+N”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在省级层面,加快推进省疾控中心、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5个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基地建设;市县层面,每个市建有一所二级以上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符合要求的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独立院区;各县(市)分别建成1个相对独立、规范标准的传染病独立院区。

新华网记者

去年以来,医疗保障在新冠感染救治、促进分级诊疗、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请问我省今年还将推出哪些医保惠民举措?

汪和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年省医保局将大力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健全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强化基金监管、优化经办服务上持续发力,促进各级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参保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将实施四大暖心惠民行动:

一是开展全民参保攻坚行动。协同税务部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非义务教育段学生儿童等重点人群,推进参保精准扩面,巩固提升参保覆盖率。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转换需要,落实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做好农村群众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实现参保动态全覆盖。

二是开展药耗集采扩面行动。构建三维医药集采“安徽模式”,强化省际集采“横向协同”,推动省级集采“扩品扩围”,实施省市集采“上下联动”,持续释放招采改革红利。持续开展大型医用设备和临床检验试剂集中带量采购,探索将腔镜吻合器、等离子刀等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全年医药集采品种数不少于500个。同时,大力规范药品挂网采购行为,治理非集采品种价格虚高乱象。

三是开展异地结算升级行动。全面落实国家及省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待遇政策和业务经办规程,稳步提高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力争在去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扩大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覆盖范围,扩大门诊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全面实现高血压等5种疾病慢特病门诊跨省直接结算,逐步扩大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巩固职工基本医保门诊个人账户跨省直接结算。

四是开展经办服务创优行动。加强全省医疗保障系统行风建设,规范经办大厅建设与服务,推进“好差评”系统、OCR智能录入应用,持续开展医保经办示范点建设。大力推动医保服务下沉,继续打造15分钟服务圈。不断优化医保信息平台功能,完善看病就医“刷脸办”,零星报销“掌上办”,慢病鉴定“网上办”。打通定点医疗机构电子处方流转渠道,方便参保职工在定点零售药店就近享受普通门诊报销待遇。

来源:安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