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特别报道】考古的年轻人
安徽
安徽 > 网罗天下 > 正文

【五四特别报道】考古的年轻人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发表讲话:“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曾发表讲话:“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9岁的李瑞亮修复商牛首鋬铜斝。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9岁的李瑞亮修复商牛首鋬铜斝。

4月26日,在合肥市三孝口省博物院老馆西侧,浓密的梧桐树掩映着一栋清静的小楼,便是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楼老,器物更老,叮叮当当或是窸窸窣窣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不常听到人的说话声。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9岁的李瑞亮修复商牛首鋬铜斝。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9岁的李瑞亮修复商牛首鋬铜斝。

一个人,一张桌,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面对穿越千年的文物,细致修复。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8岁的刘祥生修复元代龙泉窑青釉菊瓣纹大碗。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8岁的刘祥生修复元代龙泉窑青釉菊瓣纹大碗。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9岁的朱善银修复“储秀宫制”黄釉刻花龙纹大盘。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9岁的朱善银修复“储秀宫制”黄釉刻花龙纹大盘。

这是一件需要经验与冷静的工作,从业者中的“80后”“90 后”,工龄多则十余年,少则六七年,已渐成主力。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9岁的朱善银(左)与38岁的刘祥生修复陶瓷。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陶瓷修复室,39岁的朱善银(左)与38岁的刘祥生修复陶瓷。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室,37岁的单其琴修复清刻本《今古奇观》。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室,37岁的单其琴修复清刻本《今古奇观》。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书画修复室,38岁的刘祥生为修复好的书画拍照。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书画修复室,38岁的刘祥生为修复好的书画拍照。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书画修复室,38岁的熊志杰修复清代吕焕章指画山水堂幅。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书画修复室,38岁的熊志杰修复清代吕焕章指画山水堂幅。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书画修复室,42岁的王时运修复(左)清代王琏的人物堂轴。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书画修复室,42岁的王时运修复(左)清代王琏的人物堂轴。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9岁的李立新修复唐代花卉纹铜镜。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9岁的李立新修复唐代花卉纹铜镜。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3岁的程贝托修复春秋兽耳套环带盖铜方壶。

4月26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33岁的程贝托修复春秋兽耳套环带盖铜方壶。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阳光与风都因为没有遮蔽而洒在每个人的身上。3位穿着“明中都联合考古队”字样蓝色马甲的年轻人很是显眼,他们在遗址上穿行,低头记录着遗址发掘的各类数据。无论是已经工作了4年多的,还是刚刚实习两个月的,后脖颈清一色被晒成了暗红色。

4月27日,航拍的考古队员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测量探沟。

4月27日,航拍的考古队员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测量探沟。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年轻的考古队员陈怀南(左)与王瑞测量探沟的高程数据。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年轻的考古队员陈怀南(左)与王瑞测量探沟的高程数据。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年轻的考古队员王瑞(左一)、陈怀南(左二)与夏帅(右一)测量探沟,后脖颈清一色被晒成了暗红色。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年轻的考古队员王瑞(左一)、陈怀南(左二)与夏帅(右一)测量探沟,后脖颈清一色被晒成了暗红色。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21岁的陈怀南清理文物。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21岁的陈怀南清理文物。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28岁的王瑞为遗物拍照。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28岁的王瑞为遗物拍照。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2岁的夏帅航拍已发掘的探方。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2岁的夏帅航拍已发掘的探方。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1岁的赵萧萧(左)与25岁的武永雪对考古探方进行绘图工作。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1岁的赵萧萧(左)与25岁的武永雪对考古探方进行绘图工作。

从考古发掘到器物登记,再到文物修复与展览展示,一件件文物穿越千年来到观众的面前绝非易事。在明中都遗址,记者看到考古队员航拍遗址,又回到办公室一个个进行精细的手绘以数字化。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记者见证了一件青铜器在敲击与刻刀下,逐渐显出了原本的纹饰,一幅清代王琏的人物画历时半年仍未修复完成。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室,张进进修复清刻本《补蕉丛训》。

4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室,张进进修复清刻本《补蕉丛训》。

有考古队员的整理记录,以及文保工作者的保护修复,人们才得以眼见更清晰鲜活的历史。考古讲究接续与传承,老一辈有成熟的经验,年轻一代会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继承传统并采用新技,让文化更生动,民族更自信。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2岁的夏帅(左一)、28岁的王瑞(左二)与21岁的陈怀南(右一)。

4月27日,在凤阳县的明中都遗址,32岁的夏帅(左一)、28岁的王瑞(左二)与21岁的陈怀南(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