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坚守指尖上的非遗

马鞍山:坚守指尖上的非遗

图为张成林正在竹编

实用的竹篮、古式的竹笠、结实的竹床……在和县县城最繁华的小市口,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名叫“篾匠街”,古朴的街道上飘散着竹子特有的清香。往深处走,目之所及,都是各式各样的竹器用具,交织着繁复多变的纹样,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明清时期,有一马姓民间竹编艺人从乡下来到这里,在一条巷子里从事竹篾制品的制作,人称“马篾匠”。马篾匠手艺精湛,大到生产用的农具,小到生活用品,他都能手工制作,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由于需求量大,马篾匠开始收徒,同时邀约乡下一些篾匠手艺人来这里制作和售卖竹编制品,这条小巷逐渐成了当时竹篾制品的集散地。就这样,“篾匠街”慢慢就形成。

在当地,民间竹编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竹篾匠人手里传承下来。在和县善厚镇陶店行政村前郑自然村,就有一位民间竹编非遗传承人,他自幼在刨竹声和编篾声中长大,与竹篾结下了一生情缘,已经在指尖坚守50余载。他就是75岁的老篾匠张成林。

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既是张成林家的客厅,也是他的“小工坊”。眼下,他坐在低矮的板凳上,手握一把篾刀埋头工作。只见他拿起篾刀刮青,在竹子上下来回刮磨,去除表面青质,再用篾刀开边,遇到竹节,稍稍用劲,“啪”的一声,竹节就平了。随后,刮刀修边,两三遍过后,竹片基本上薄至1毫米,长度厚度根根精准齐平。别看张成林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但一般人很难将一根竹子剖成薄薄竹丝,可弯编且不断裂。

“为了保证篮底的平整,这道工序一直以来都是摊地上做的。”张成林将几条竹篾有序地编织起来,粗糙的双手灵巧地拨动着根根篾条,竹片纵横交织,一来一往,十指翻飞,动作麻利且有条不紊。丝丝缕缕的竹条,在张成林的手中,幻化出种种形态,将自然之美浓缩在纵横之间。不一会儿工夫,一只精美的竹篮便在他翻飞的指尖成型。

竹编是一门辛苦的细活,一根完整的竹子,被剖变成极细的篾片及篾丝,然后通过篾匠的一双巧手,或编或织或拉或穿,才能编织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种竹篾制品。16岁那年,张成林拜师学艺,在师傅的指导下逐渐掌握技术,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泡在竹子里,刻苦学习剖篾和编织。对于一个篾匠来说,合适的篾丝是编制精美器具的先决条件,而竹篾竹丝怎么才能剖好,全靠多练,熟能生巧,方能精益求精。

如今,竹编制品开始被各种塑料、不锈钢制品取代,竹编市场也不再兴盛。“做篾匠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苦差事,很少有学徒可以坚持下来。”张成林坦言,竹制品需求有限,传统篾匠营生难以维系,竹编这门老手艺年轻人无人问津。

“现在村里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更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我现在就希望能收几个徒弟,尽力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张成林说,作为竹编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最大的心愿是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竹编技艺,让这一传统手艺流传下去。

来源: 马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