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父子两代接力38载守护烈士墓!

宿州父子两代接力38载守护烈士墓!

82年前,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和新四军官兵在宿东盛圩子村民家中借宿时,突遭数倍于己的日寇包围。突围中,负责阻击任务的警卫连18名战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房东盛维藩和乡亲们将烈士遗体收殓并安葬在盛圩村西南角。为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士,1981年,当地政府在此处修建烈士陵园,盛维藩主动请缨,义务担任守陵人。从此,带着儿子盛志席一起为烈士“守冢”——

父子两代接力38载守护烈士墓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雪松繁茂的枝叶洒在陵园时,70岁的管理员盛志席已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清除杂草,清扫路面,擦拭墓碑……从早到晚,由冬至夏。2000年,他从父母手中接过守陵人的接力棒。至今,两代人已经接力守护陵园38年。

盛志席在盛圩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擦拭展柜。

松柏掩映中,一座烈士纪念碑屹然耸立在陵园中央,上面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写的“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9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后方,烈士陵墓整齐排列。张震将军曾先后两次来到这里,祭奠和他并肩战斗过的亲密战友。

父母的守护

盛圩烈士陵园位于埇桥区芦岭镇东南角盛圩村西约200米。盛志席告诉记者,陵园所在地,被当地村民称为“十八座坟”。

“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时常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来这里祭扫,告诉我们这里长眠着18位在1941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在村里的抗日英雄,让我们永远不要忘了他们。”盛志席回忆说,打自己记事后,父亲盛维藩、母亲孔秀英就经常来这里除草、添土,还栽种一些树木。由于墓地地势低洼,梅雨季节时,两位老人会带着家人前来排水护墓。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主动加入到护墓行列。后来,镇上的单位和学校也会在清明节期间组织人员来扫墓。于是,父亲盛维藩又承担起接待员和讲解员的角色,向人们讲述那次战斗的经过。

“我上小学时,老师曾组织同学们前来扫墓,大家用柳条编成花环放在烈士坟头,表达对烈士的缅怀和追思。”盛志席说,长大后他帮助父母挑水浇树,还开着自家的拖拉机在陵墓边的树林里翻土,有时会到镇上拉回一些肥料给树苗施肥,想让小树苗赶快长大,让烈士陵墓周边的环境更好。

特殊的“客人”

198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村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向村民打听在1941年那场战斗中救过自己的房东夫妇,最终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盛维藩和孔秀英夫妇,随后又和两位老人一起来到烈士墓前祭扫。

“当时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加上烈士墓地势低洼,周围都是积水。他看着都哭了,他说,‘现在我们都享福了,烈士们还躺在水里’。”盛志席回忆说,这位“客人”庄严肃立在烈士墓前,向烈士们致哀,久久不愿离去。

“大家都不知道来的人是谁,我父母也并未把他认出,后来在《拂晓报》上看到了有关报道,才知道他是张震将军。”盛志席说,张震将军向他的父母询问了1941年发生在村里的那场战斗,因为是亲身经历,两位老人说得一点都没有差错。

1941年11月17日,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在小秦家(今蚌埠市固镇县仲兴乡耿武村小秦家自然庄)召开一次党政军联席会议。第二天晚上会议结束,宿东游击支队长姚运良考虑到在小秦家住久了易遭敌人袭击,建议马上转移。

散会后,张震在游击支队警卫连的护送下,沿沱河堤岸急行军至盛圩子,借宿在村西头一座农家小院里,房东就是新婚的盛维藩、孔秀英夫妇。19日拂晓,日军分3路乘车偷袭盛圩子。姚运良急忙跑到张震窗前,大声喊道:“104快走,敌人来了!”

“104”是张震的代号。张震开始还以为是开玩笑,并没有答应,后来发觉情况不妙,连忙翻身起床拿起枪,同警卫员一起冲出门外。刚出门,只见几个日军端着枪,大声喊叫着冲了过来,相距只有几步之遥。

“我们家有围墙,门口被日寇围了,没有路走。”盛志席说,这时候他的母亲孔秀英站了出来,示意张震弯下腰,沿着墙角,拐进房子西侧一条向北的小巷,冲出巷口进入一条旱沟。他们以沟中茂密的芦苇为掩护,再向北直达沱河岸边。这时,张震与前来接应的游击支队通信班会合,后过桥穿越沱河,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这次战斗中,包括警卫连长石守良在内的31名战士不幸牺牲。日寇撤退后,盛维藩招呼乡亲们帮忙收殓烈士遗体,其中18人安葬于盛圩村西。

父亲的叮嘱

为纪念在当年反“扫荡”斗争中牺牲的烈士,1981年,芦岭镇委、镇政府在上级党委和民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遵照张震将军的建议,积极谋划,多方筹集资金,整修了烈士墓地,1985年又扩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盛圩烈士陵园。盛维藩专程去北京,请张震将军题字“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

“他们当年借宿我们家,是为抗日牺牲的,他们的墓我们来守!”1985年,烈士陵园建成后,盛维藩主动搬进陵园,和妻子孔秀英一起,义务担任守陵人。

1999年5月15日,已至耄耋之年的张震将军又一次来到盛圩烈士陵园,望着耸立的纪念碑,数着一座座坟墓,追忆往事,感慨万千。为表达对战友的怀念和敬意,他和家人临时凑了4000元钱,请当地政府帮助在烈士墓前各立一块石碑,写上烈士的名字,不知姓名的就刻上“无名烈士碑”。

2000年之后,由于父母年事渐高,盛志席帮助他们看守陵园,后来也搬进了烈士陵园,每天打扫陵园卫生、擦拭烈士墓碑,为前来祭扫的群众讲述那段战斗故事。“父母年纪大了,看护陵园的事情就由我来接班了。”盛志席说,2005年,母亲孔秀英去世,张震将军还安排秘书发来唁电,让家人十分感动。在这之前,张震将军还几次邀请盛志席一家到北京做客。

2008年,盛维藩去世。直至临终前,他还叮嘱儿子盛志席:“无论如何都要为烈士们守好墓。”

责任的传承

2023年5月18日上午,在盛圩烈士陵园里,鲜红的志愿服务旗帜迎风飘扬,芦岭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和退役军人红耀江淮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为烈士擦拭墓碑、清扫陵墓周围的路面。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陵园的建设和管理,每年都会拨款对园区进行修缮、修复。”盛志席说,平时还有志愿者自发来陵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自己打扫院内卫生。

陵园里松柏常青、花香鸟鸣。这几年,我市先后将散葬在周边的1000多位烈士迁葬于此。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清明节期间,陵园共接待祭扫群众1万多人。”盛志席的工作更忙了,但他始终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不辞辛苦、尽心尽责,每天都把陵园打扫得干干净净,随时准备迎接祭扫的群众。

“战士们在打仗的时候,可能连洗脸的时间都没有,自己现在能做好的,就是让他们的墓碑保持清洁、干净。”盛志席说,有的烈士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如今陵园就是他们的家,一定要守护好、管理好,这是父母的遗愿,也是作为后人对革命烈士应尽的义务。

“我会在这儿一直守护下去,希望越来越多的后人能够将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蓝天白云下,烈士纪念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盛志席小心翼翼地清扫着周围的台阶,目光坚定地说。

来源:拂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