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借势“长三角一体化” 贡献“上进生新作为”
安徽
安徽 > 网罗天下 > 正文

安徽:借势“长三角一体化” 贡献“上进生新作为”

自从公司生产基地从江苏省无锡市搬到安徽省郎溪县后,程方喜就随迁至此,担任郎溪腾旋科技的生产总监。如今,他已在安徽工作生活了6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安徽人”。

厂子不大,产品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精尖行业,“去年,我们完成产值1.5亿元。”程方喜指着不远处二期项目工地说,二期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

无锡设计、郎溪制造,这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一个缩影。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五年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对标《规划纲要》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

今天,长三角经济发展更活跃、开放程度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经济总量逼近30万亿元,约占全国1/4。

今天,安徽正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GDP历史性地跻身全国十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上进生”。

产业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老新塘”到“新新塘”,孙关水的事业蒸蒸日上。

“新新塘”,全名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这里集聚着20多家羽绒及其制品企业,它们大多来自“老新塘”——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

萧山被誉为“中国羽绒之都”。前些年,瞄准萧山羽绒产业外迁时机,宣城市政府积极对接。最终,两地在宣城共建产业园,承接萧山羽绒产业转移。

羽绒产能约占全国一半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游立志摄

羽绒产能约占全国一半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游立志摄

孙关水的华英新塘公司,就是从萧山转移到宣城的企业之一。“2022年,我们的高绒(即含绒量80%以上)产量约1万吨,市场份额数一数二。”他说,宣城区位优越,到杭州和出口必经的上海港都不远,加上营商环境、政策支持,不少“老伙伴”都成了“新邻居”。

眼下,这里的羽绒产能约占全国的一半,2022年实现总产值33.9亿元,纳税7600万元,出口4025万美元。

承接产业转移是安徽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的重要形式之一。当然,产业相融的内涵,绝不仅限于此。

5月23日,苏阜产业园区在阜阳揭牌。

传统认知中,阜阳是一座农业重镇;而当下,“全国制造业百强市”则是颍淮大地又一张亮眼名片。与苏州共建产业园区,让人们对阜阳未来发展,乃至皖北振兴充满憧憬。

苏州工业实力雄厚,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三。阜阳能否借助东风,复制苏州的成功经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对于园区未来发展,阜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玉杰充满信心。

保隆科技合肥园区。受访者供图

保隆科技合肥园区。受访者供图

产业相融,安徽既是受益者,也是分享者。

保隆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致力于汽车智能化和轻量化产品研制的企业。五年前,公司被引进至合肥,两年前,保隆科技合肥园区建成投产。

“我们主要生产空气悬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车身结构件等,去年的销售额中,安徽市场贡献约50%。”据合肥园区总经理王贤勇预计,园区完成全部投资并达产后,总产值将达60亿元以上。

吸引保隆科技来皖投资的,是安徽庞大的汽车产业。2022年,安徽全省汽车产量174.7万辆,“对于配套企业,这一数字具有足够吸引力。”王贤勇说。

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安徽与沪苏浙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全域产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先进制造业是展现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022年底,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长三角上榜18个,占比四成。

资源通融:“把我最好的都给你”

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金安脆桃……5月底,六安“名牌”集中亮相上海滩。在享誉沪上的“五五购物节”期间,六安专场活动吸粉无数。

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各地不吝优质资源,把“最好的东西”都分享给了兄弟城市。

“阜阳每年向沪苏浙培养和输送4万多名技能人才。”阜阳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科科长刘蓬勃说。

“2022年以来,我们累计向上海供应名优农产品超70万吨。”六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戴立文介绍道。

在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六安专场活动吸引了大量上海市民。陈力摄

在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六安专场活动吸引了大量上海市民。陈力摄

安徽不仅输出技能人才和“名优农产品”,还拿出“好山好水”招待沪苏浙客人。

“五一”假期,六安市霍山县漫水河镇来了不少上海游客,大家一起观古桥古树、戏涓涓清流、品农家土菜……“为了让沪苏浙游客更好地领略大别山风情,我们新建品质民宿,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体验项目。”漫水河镇党委书记邱前东说。

淮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它扮演着向沪苏浙输送电力的重要角色。

位于淮南市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淮沪煤电公司田集发电厂是国家“皖电东送”工程的组成部分。田集发电厂厂长陈伟透露,2022年全厂发电量133.79亿千瓦时,全部输送到沪苏浙。

国家“皖电东送”工程组成部分——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田集发电厂。胡锦海摄

国家“皖电东送”工程组成部分——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田集发电厂。胡锦海摄

大科学装置是安徽科创实力的标志。目前,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对于这些科创“利器”,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打破行政壁垒,让大科学装置更好服务安徽、面向沪苏浙,实现共建共享。”

安徽倾其所有,沪苏浙对兄弟省份也是真诚相待。

这些年,大量“真金白银”由沪苏浙入皖,为安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371个,实际到位资金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与此同时,沪苏浙的优质资源也纷纷被输送到安徽。目前,安徽获批建设的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有4个中心的输出医院来自沪苏浙;近几年,来自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管理人才和专家学者被密集引进、交流到安徽省属高校担任要职……

在助力皖北振兴过程中,沪苏浙倾尽全力。

根据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市闵行区、松江区、奉贤区,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分别与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8个皖北城市,开展结对合作帮扶,期限至2030年。

梳理相关实施方案不难看出,“结对子”并非走过场,而是把一体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人员交流:“我向你学习,也‘揽你入怀’”

再过几天,汤黛在杭州跟班学习就将满半年。

去年12月,身为宿州市经信局经济运行科科长的她,前往杭州市经信局产业数字化推进处跟班学习。

“理念,是我们最该向杭州干部学习的地方。”汤黛说,在杭州,政策不是“一出台就管好几年”,而是经常动态调整,“为的就是让政策更有效、帮助更多企业。”

在安徽,像汤黛这样到沪苏浙挂职、跟班学习的干部不在少数。近年来,安徽实施“千人选派计划”,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干部人才到沪苏浙开发园区、重点企业跟班学习,通过跟着企业干、围着企业转,以体悟实训的方式促进能力提升。

2023年“招才引智高校行”上海交通大学站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2023年“招才引智高校行”上海交通大学站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我向你学习,也“揽你入怀”。

5月30日,由25家安徽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组成的“招才引智高校行”团队在安徽省人社厅领导带领下赶赴上海交通大学招揽高端人才。

安徽省人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万名沪苏浙毕业生来皖创业就业。而他们看重的,正是安徽蓬勃向上的发展机会。

一年前,东南大学物理学博士郭潇潇来到合肥,成为维信诺公司的阵列仿真资深研究员。“这些年,安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人员的交流,离不开交通的便捷。

得益于密集的高铁网络,从安徽各地市出发,到上海、南京、杭州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其中,合肥到这三座城市的最快时间均在2小时以内。跨省公交的开通,大大便利了省际毗邻地区群众的出行。

而便捷的交通,不仅惠及了区域内人员交流,还加速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

……

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合作越来越紧密、成果也越来越丰硕。

对安徽而言,在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的同时,“我与长三角”的局外者视角正被“我们的长三角”的参与者视角所取代。

今天的成绩,亦是明天的“起跑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起点,新征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未来让人充满期待。

来源:人民网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