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成立,背后活跃着一群“长三角人”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成立,背后活跃着一群“长三角人”

“人”是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如今,奋斗在沪苏浙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一个新的共同身份——长三角人。

2023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合肥举办期间,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由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成立。该中心成立是“量超协同”在全国的先行试点,将有助于推动量子计算技术服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上海来的博士在主持量子计算机产业化应用,江苏女婿在开发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而我们研发团队成员多数来自浙江。”本源量子副总裁代群幽默地告诉记者,他们的成员构成堪称“小长三角”。

走进本源量子(合肥)实验室,在4台运行中的国产量子计算机发出低鸣声中,潮新闻记者见到了代群口中上海博士——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他告知,实验室正在为下个月发布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悟空”进行最后的调试。

微信图片_20230606201717.jpg

微信图片_20230606201722.jpg

彼时,量子技术只是实验室中的项目,尚未走向商用。毕业后,作为国内第一个半导体量子计算的博士,张辉一度找不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他告诉记者,长三角是中国最早开始量子计算研究的地区。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团队成立国内第一家量子通信产业化公司。此后,一批量子信息企业相继从合肥涌现,量子领域的产业化开始加速。2017年9月,随着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他也来到合肥工作。

“以前来中科大上学的时候,坐火车,13个小时。现在,上海2小时直达合肥。”受惠于长三角便利的交通和人才政策,户口依然在上海的张辉几乎感受不到空间变化带来的差距。

长三角协同创新能力也在助力资源上下游对接。

“现在,长三角是中国量子计算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中国70%的量子计算人才集中在长三角区域,50%以上的量子计算公司集中在长三角区域。借助这一优势,我们企业跟三省一市的各大高校、研究所都进行了合作,我们也在合力开拓长三角区域重点行业领域的量子计算产业应用场景落地,比如浙江宁波就在与我们接洽将量子计算应用到智慧交通领域。”

“‘量超协同方案’就是其中创新协同成果的体现。”张辉介绍,量子计算机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但已经在解决特定问题上展现出巨大优势。量子计算机作为超级计算机的“加速器”,“量超协同方案”就是将计算任务在量子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之间进行分解、调度和分配,提升双方的算力,大幅节约资源。

记者发现,近年来,长三角在区域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等方面成果颇丰。

在合肥郊外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园区内,“长三角人”正在合力建造CRAFT1/8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实验平台,这是下一代“人造太阳”的主要零部件之一。“之前被人熟知EAST——‘人造太阳’其实还是一个实验装置,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制造出主机部件,最后建造出聚变堆。”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普主管蔡其敏说。

微信图片_20230606201837.jpg

据介绍,“人造小太阳”要实现聚变,需要达到上亿摄氏度的高温,就对真空室的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其中不少来自长三角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浙企久立特材为超导导体提供了外部的“铠甲”,长三角地区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大、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科研机构都常来这里进行实验。比如,浙大研发数字模拟技术十分先进,既能为我们建设大科学装置支持,也可以依托我们的大装置平台验证,优势互补。”

一体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欧普康视文宣副总监金本元眼中,像聚拢光线的镜片一样,企业也在全方位聚拢长三角的优势资源。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今年还计划在长三角地区布局1300个下沉销售点。如今,我们到上海开行业学术年会、到浙江光学检测所做测试、到江苏高校储备人才,我们与长三角联系更加紧密。”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的特殊节点,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人”正在享受同频共振的“长三角节奏”。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