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 安徽打算这么做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 安徽打算这么做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具体,显然,这是安徽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的‘任务书’。”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分别设置2027年、2035年总体目标,包括28项具体指标,并围绕区域协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8个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设置14个重大工程、行动专栏,在安徽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上,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解读了《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这份以安徽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的《指导意见》,对安徽未来发展究竟有多重要?意义何在?

瞄准“三个突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GDP占长三角的比重为16.06%,比2018年同期提高1.85个百分点。全面融入长三角,显著加快了安徽自身优势的转化和释放。

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指导意见》将“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要求贯穿全篇,“三个突出”是《指导意见》的主要考虑因素。

第一个突出,是“突出拉高标杆”,就是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担当来谋划安徽的发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锚定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第二个突出,是“突出锻长补短”。安徽在长三角中,既有优势也有短板。“锻长补短”,就是要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吸引和集聚高端经济要素、高能级经营主体、高层次人才和全球资本,推动安徽成为长三角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同时,注重全省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互促共进,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第三个突出,是“突出重点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谋划实施一批升级版的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打造更多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实现全省域、全方位深度融入。

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技创新实力,是长三角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有两个来自长三角——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今年6月,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促进长三角大科学装置集群共建共享。

毫无疑问,长三角要携手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科技创新无疑是重要关注点之一。在该领域,安徽提出,将携手沪苏浙共同打造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将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化“两心同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创金融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只有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质的突破,方能占据产业制高点,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上掌握主动权。”孔令刚表示,安徽要以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三地一区”建设,在国家战略中找到安徽位置,“同时,要通过彻底摒弃观望的客体心态、彻底抛弃跑龙套的配角身份,彻底克服被动接受和承接的消极作为,以主体心态、主角身份、主动作为来充分彰显新定位、新姿态和新担当”。

“5年来,安徽当地创新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起势,生态资源优势日益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正从内陆腹地变为战略要地,区域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孔令刚以汽车产业为例表示,“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占全国总量的7.7%,同比增长43.6%。其中新能源汽车34.2万辆,占全国9%,同比增长87.8%。”

在《指导意见》中,围绕产业发展明确提出了“合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任务目标,即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厨房”,提升区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大花园”。

此外,在对外开放上,《指导意见》提出,携手提升开放合作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强“走出去”海外招商,共同建设长三角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全面融入一体化新格局

“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是《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之一。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群辐射联动效应。持续推进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加快长江城市带、省际毗邻地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全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最后一个全省域‘入长’的安徽,受益颇丰。”孔令刚说。

例如,在居民感受最直接的公共服务领域,公开资料显示,5年来,安徽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41项应用事项“一卡通办”,148个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而在群众最“有感”的医疗领域,目前,安徽已获批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与沪苏浙医院携手共建。

展望未来,《指导意见》提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推进与沪苏浙重点民生领域资源共享,拓展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研究落实“同城待遇”;推动教育协同、区域医疗合作,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全省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共筑长三角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加快建设联结长三角、辐射全国、通达国际的大通道大枢纽,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深化区域能源水利合作,进一步放大安徽区位优势,服务和支撑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来源:长三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