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农舍变身“总部经济” 万山农舍经济奏响“奋进曲”
安徽
安徽 > 网罗天下 > 正文
站内

闲置农舍变身“总部经济” 万山农舍经济奏响“奋进曲”

村落

中国最传统、原始的群居方式之一

慢生活里的“诗情画意”

初秋,不妨驱车自驾

穿越山野,驶入万山

赴一场慢下来的时光旅行

“一处农舍就是一处风景、一处网红打卡点,更是一处招商引资点、一个产业增长点”。近日,新华网聚焦庐江“农舍经济”,以“乡村振兴在行动 | 安徽庐江:‘农舍经济’扮靓和美乡村”为题,对庐江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之举进行了专题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万山镇先行先试,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来,跟着新华网的视角,一起看看“农舍经济”如何激活万山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吧。

“沉睡农房”蝶变集群民宿,打好“特色”这张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空心村”问题日益突显,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农房也成了“沉睡”的资源。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万山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抢抓机遇,率先探索‘农舍总部’经济,在长冲、卅埠、廿埠、水关4个村选择了闲置农房110户,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目前,万山镇已签约不同领域的总部企业达80余家。

通过不断响应政策号召,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改善乡村整体面貌,万山镇不仅把“农房”变成“客房”,打造“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乡村微度假目的地。并且坚持打好“乡村特色”这张牌,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完美蝶变。

闲置农房的华丽蜕变,是万山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云里安凹民宿更是实践中的典范。庐江县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璐表示,“目前我们周日到周四的客房入住率在65%左右,周末和节假日基本是一房难求,以短途乡村度假游为主,七成客人来自合肥。”今年上半年云里安凹的营业收入同比上涨33%。

“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断有年轻人返乡,如今十里长冲常住人口已超过4000人。”

“单枪匹马”变为“组团作战”,整合资源助力振兴

如何让乡村旅游不仅只是一时“爆红”,而是持久“长红”,既要引客来,更要留得住?

把“单干”变为“组团”,以大IP带动小IP,展示出最吸引人的卖点。立足地方特色与村民实际需求,用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引入整村运营模式,充分盘活农村闲置的农舍资源,逐渐向综合一体化的现代化乡村旅游模式发展。

万山镇卅埠村曾是当地有名的“空心村”。现如今,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到245万元。它与上海蓝镇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开深入合作,多途径利用闲置农舍,打造集群民宿。还引入了“奇迹农庄”亲子IP,改扩建配套茶文化工坊,成功打造了集乡乐研学、乡奢度假、乡业共生为一体的综合体验性旅游目的地,带动周边40余户村民就业。

此外,万山镇还在不断探索总部经济发展新路径。万山镇乡村振兴公司与安徽优城公寓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运营单位,注册了万山镇“故乡的云”乡村民宿品牌,将闲置期间的民宿对外经营,运营商、民宿所在村集体、总部经济企业按运营净利润的2∶2∶6比例分成。

同时,万山镇紧盯农舍周边配套设施提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打好基础,率先解决农村雨污管网改造、道路两侧环境提升等问题,撬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齿轮。

总而言之,想要抓住“乡村旅游”的新风口,让游客能深入当地,感受地方特色,一定要守住文化根脉,不断开拓融合发展,才能迎来新一轮的升级。

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村民奔康底气十足

大山深处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做起了民宿管家,从“靠天吃饭”到“借景生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

近年来,庐江县整合乡村优质闲置农舍资源,创新发展“农舍经济”,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经济主体、本土乡贤入驻庐江、投资庐江。

万山镇紧跟县里发展步伐,立足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禀赋,深化推进“农舍经济”,积极探索“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盘活闲置的农舍资源,融入本土特色文化,打造IP,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62岁的万山镇长冲村村民胥世芝,过去常年在外地打工,近几年,随着县里“农舍经济”的发展,她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过去的老屋进行了置换。“现在不但居住条件没话说,而且就近在民宿上班,不用出去了。”她说。

在主打亲子教育理念的万山绿乐园项目,类似胥世芝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固定就业的村民有30多位。“其中有6位,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返乡年轻人。”万山镇镇长张大华说。

“乡村旅游市场广阔,‘农舍经济’大有可为。”下一步,万山镇将继续紧跟政策导向,守好乡村文化根脉,开展乡村民宿“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打造“景区+村庄”联合发展模式,绘就增收致富新画卷,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旅游饭”。

推荐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