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为安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
三年来,我省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经评估为全国首创,6项被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全国复制推广。新增市场主体4.4万家,其中2022年设立1.6万家,同比增长23%。
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构建开放新高地
在贸易投资领域,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
在开放通道领域,打造了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合肥、芜湖等被纳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等。
在金融开放领域,全面实施外债模式调整等6项外汇管理改革举措,为区内144家企业办理经常项目购付汇、收结汇及划转等手续2.67万笔。
打造产业新高地
聚焦首位产业,设立总规模18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积极探索“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
产业人才融合,建设“紫云英人才会客厅”,探索高端人才互联网招引新模式。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招引16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
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引入大众集团全球第二大的技术研发中心,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3。全球10%笔记本电脑、全国20%的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出口、全国65%智能语音产值都来自于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
勇攀科创新高地
聚焦创新成果转化。率先开展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
聚焦创新场景应用。推广事前预防型城市安全集成化治理模式,应用区域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
聚焦创新生态优化。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10余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交流渠道。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等一批引领性科创平台,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
建设营商新高地
市场化营商环境高效便利。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企业全流程办理仅需1.5小时,已累计服务1.7万户新办企业。
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平公正。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省纪委监委支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法治“护航”。省委编办牵头制定并推动实施安徽自贸试验区赋权特别清单260项,惠及企业过万家,实现赋权事项应赋尽赋。
国际化营商环境开放包容。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为重点企业和高端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双向投资、知识产权、涉外税收等全流程服务。
夯实联动新高地
省内联动更加有力。 分两批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承接省级赋权事项190项,探索形成“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路径、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模式等14项创新成果,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全国自贸试验区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应复制尽复制,联动接卸、涉江保护、智慧医保、企业上市服务等一批省内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省外协作更加紧密。探索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减少企业购买科技中介服务50%成本。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完成长三角区域排污许可“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改革,实现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化。参与实施“全球自由贸易港伙伴计划”,积极融入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