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日前,在安徽和县历阳镇村(社区)工作例会上,和县历阳镇镇主要负责同志再次带领基层党组织书记系统完整学习“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和工作理念。近年来,历阳镇在基层治理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出“网格代办”、社区“邻里亭”、农村“板凳会”等本土化基层治理模式。
图一:历阳镇禹锡社区“邻里亭”
网格化管理,你点单,我接单。
2021年初,历阳镇成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将全镇27个村(社区)划分为182个城市社区网格、184个农村社区网格,按照“一格一员”标准配齐网格员386名。自此,“有问题找网格员”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生活服务需求、基础设施完善、邻里矛盾化解、政策咨询宣传……大到修路通水,小到家长里短,只要居民发出“点单”,网格员总在第一时间靠前“接单”,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同时,该镇创新探索出“网格代办”服务模式,围绕解决群众不便办、不会办、不知如何办的问题,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沉服务”,将民事代办服务前移到小区网格,精准打通惠民政策“堵点”,让群众办理业务更快更省心。
简单问题“随手办”、疑难杂症“会商办”,对于复杂事件或涉及单位较多的问题,该镇建立“吹哨报到”机制,与全县77个机关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在职党员下沉网格、“邻里亭”议事协商、小巷调解室等举措,有效推动多部门联动协作,难点问题得到高效处置落实。今年以来,已有38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累计实施吹哨报到项目63个,真正实现“社情民意及时收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安全事故隐患减少”的目标。
图二:历阳镇兴圩村“板凳会”现场
农村“板凳会”,当面锣,对面鼓。
相对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农村基层治理更加注重亲缘和地缘关系,对此,历阳镇在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的过程中探索出“板凳会”上话家常的乡村治理模式。
晚饭后,历阳镇兴圩村严塘自然村广场上,几张板凳一凑,村“两委”、工作队、施工方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板凳会”由兴圩村党总支书记王燕主持:“今天板凳会的主题是处理污水管网矛盾,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村民范万金第一个举手发言:“我不同意在现在的污水管网线路,从我家正门口过,很影响我们正常生活。”随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诉求。村“两委”、工作队逐一梳理村民顾虑,当场商议解决方案,最终以保障村民正常生产生活为目标,重新设计污水管网,减少施工矛盾。据悉,兴圩村污水管网将于11月底全部建成,全村700余户居民受益。
在历阳镇,通过召开“板凳会”听取社情民意、解决村民诉求已经是基层党组织贴近百姓的工作常态,广场上、村民家、树荫下,场地灵活、时间不限,只要居民有需要,随时可以召开。今年以来,全镇通过“板凳会”等多种方式调解处置矛盾纠纷293起,做到将矛盾吸附化解在当地。
图三:历阳镇信访“门诊”部
信访“门诊”制,把准脉,开好方。
10月31日上午,历阳镇政法委员张修好如往常一样到镇信访调解室“坐诊”,五星村村民许某第一次来到“门诊部”,向坐班干部反映家中鱼塘因新农村建设沟塘清淤项目,导致水质下降,对鱼苗养殖造成影响。“‘接诊’后,我们立即与施工方、村委会约定时间、现场核实,对该处杂树杂草进行清理并赔偿损失,后期联系环保部门对该水塘水质进行检测,在回访中当事人对处置结果表示满意。”张修好说。
信访“门诊”制度是基层管理服务以外的“兜底”机制,该镇通过常态化选派班子成员进驻“坐诊”,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联合“会诊”,让居民诉求不再层层转达,党员干部群众实现“零距离”沟通。目前,全镇已先后建立28个信访“门诊”接待处,今年累计接待群众494批897人次,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镇村。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矛盾,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下一步,历阳镇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朱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