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有这样一个“反差很大”的城市:
面积位列16地市倒数第三,常住人口也刚过200万,但GDP早已突破2000亿大关,挤进全省前列。
它就是马鞍山——一座享有“钢城”“诗城”等多项名誉的皖东城市。
马鞍山究竟祭出了哪些打法,既弥补了“先天不足”,又建立起“后天优势”?
凤凰网安徽原创栏目《凤声》,本期带您走进安徽唯一“三字市”——马鞍山。
“小马”不小,成绩傲娇
提到安徽马鞍山,众多网友甚至马鞍山本地人都会亲切地喊一声“小马”。
这声“小马”,既是人们对马鞍山的直观印象——国土面积刚过4千平方公里,在安徽16个地市中只排到第13位;2022年末常住人口也才218.6万,甚至还没有皖北一个县的人口多。
这声“小马”,也体现了马鞍山群众对家乡的感情——地方虽小,但生活富足;人口虽少,但人人上进。
马鞍山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图为城区鸟瞰。濮勇 摄
作为每年地市“两会”的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尤其引人关注。透过它可以分析过去一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了解未来一年推进发展将有哪些大动作。
2024年1月13日,马鞍山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马鞍山市长葛斌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
预计GDP达到2600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4亿元,增长1.7%;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6,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60强,“亩均论英雄”获评全国十大标杆案例……
有底气的成绩,为谋划更宏大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早在2011年,马鞍山就以12.3%的增速叩开了GDP千亿大关;2019年,马鞍山GDP突破2000亿元。
“小马”强劲的发展势头,一度挤进全省前三,引得省内其他地市惊呼“小马,你搞么子”!
那么,马鞍山究竟做对了什么?
真正的“战略大赢家”
去年年底,一场重磅会议把召开地点选在了马鞍山,引发关注。
2023年12月16日,2023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把“主场”搬到了马鞍山。
凤凰网安徽观察到,这一次来自安徽、江苏的兄弟城市齐聚马鞍山,跨越行政区划的分割、大大方方不避嫌,只为“圈内兄弟”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2021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形成。
如今,经过磨合与共进,“南京都市圈”发展日趋成熟。
以南京市为核心,这个“大圈”包括江苏扬州、镇江、淮安三市,安徽芜湖、滁州、马鞍山、宣城四地,江苏常州所辖县级行政区溧阳市和金坛区也包含在内,形成“8+2”城市联动发展格局。
建设中的宁马城际铁路。储灿林 摄
马鞍山为何能成为这场高规格会议的举办地?
一方面是出于制度性安排。据了解,2022年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首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根据轮值顺序,今年的“东道主”交到了马鞍山。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马鞍山在南京都市圈乃至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位置与重要。
马鞍山,处于长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地理位置属于东部城市,行政区划属于中部城市。
众所周知,马鞍山离南京很近——高铁17分钟、高速半小时,也有直达公交往返两地,而且南京地铁即将通到马鞍山。
许多马鞍山人早已开启了“双城生活”:上班去南京,下班回马鞍山。
但您可能有所不知,马鞍山与自家省会合肥,距离也很近。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巢湖北部有个村子叫上龚,是巢湖与含山交界之地,也是合肥与马鞍山两市的地理分界点。
所以论及位置关系,马鞍山和合肥其实是接壤的。
驾车从合肥市区到马鞍山市区,不到两小时。此外,正在建设的巢马城际铁路是两市直接联络线,建成后合马两地可形成“一小时通勤圈”。
区位,是对一个城市的天然馈赠。抓住并利用这一优势,能为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东向发展,马鞍山与南京联系紧密,“宁马一体化”加速推进;
向西融入,马鞍山与省会合肥交流频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让马鞍山成为一个“双圈城市”。
而更深层次的内涵是: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让马鞍山有了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
马鞍山,抓住了机遇,成为“战略大赢家”。
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赋予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为马鞍山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杭嘉湖”,即在浙江杭嘉湖平原上兴起的三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杭州、嘉兴、湖州。这里以不到全国0.28%的土地,创造了超2.4%的GDP。
杭州的经济发展实力、嘉兴的美丽乡村画卷、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全国都有典型参考意义,也是感知“美好中国”的最佳代表地区之一。
面对新使命、新定位,马鞍山底气何在?如何发力?
宝武马钢。张明伟 摄
凤凰网安徽观察到,距总书记考察一月之余,2020年9月29日,马鞍山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召开。
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两份重磅文件:《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对马鞍山全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作整体规划。
2023年8月15至17日,由书记市长带队,马鞍山党政代表团赴杭州、嘉兴、湖州学习考察。
学先进、看差距、找对策。
三天的学习考察,马鞍山更有使命感、紧迫感,对标先进、踔厉奋发、争创一流的意识更强。
近年来,马鞍山牢记嘱托担使命,结合优势谋发展,全力奋进新征程。
薛家洼生态园。储灿林 摄
——生态是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城市发展“百益无害”。
滚滚长江,从马鞍山川流而过。守护好一江碧水,是对殷殷嘱托的坚决贯彻,是造福百姓的实际举措。
近年来,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全面推进境内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薛家洼生态园、采石矶景区、“长江不夜城”……生态的巨大价值体现在马鞍山发展全过程。
2023年,马鞍山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6%,改善幅度居全省第2位。全市21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首次均达100%。
汉马科技新能源汽车整装车间。储灿林 摄
——产业是基础
马鞍山“钢城”美名早已远扬,丰富的矿产资源催生雄厚的工业基础,积攒起“厚实家底”。
马钢、华菱星马、山鹰、中钢天源、奥克斯等一批知名企业在马鞍山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近年来,马鞍山正全力打造“1+3+N”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水平。
2023年,马鞍山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5%,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增长22.7%,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4.7个百分点。
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公铁两用大桥建设现场。储灿林 摄
——一体化是动力
深度融入大战略、抢抓大机遇,是推动马鞍山发展的“最大动力源”。
马鞍山牢固树立“沪苏浙能干、我们就能干”理念,创新打造“十字工作法”、采石会客厅等品牌。在交通互联互通、园区建设、项目招引等多方发力,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2023年,宁马城际架梁工程完成七成,巢马高铁建设进度过半,宁马高速“四改八”马鞍山段建成通车,宁和高速主体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建设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与沪苏浙重点地区新签订园区合作协议5个。新签约来自长三角地区项目248个,占省外投资项目的60.4%。
凌家滩遗址。唐焱 摄
——文化是保障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在凤凰网安徽看来:进入新时代,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文化强市”已成为各地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今年1月8日,马鞍山召开全市扎实推进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建设大会。
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在会上指出:
悠久的中华文明源头文化、秀美的长江文化、灿烂的诗歌文化、光辉的红色文化、繁荣的工业文化,这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
推进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建设,马鞍山明确要做好“六篇大文章”:
以文铸魂、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立信、以文兴业。
2024年,关键且重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对马鞍山来说,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新发展定位,紧扣“七个强市”奋斗目标,是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统筹做好的工作。
郑蒲港新区半导体产业园。丁刘彬 摄
关于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明确方向: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全员劳动生产率23.5万元/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任务比较重、时间也很紧,如何达成目标?
马鞍山提出要“坚定不移”做好十方面工作:从生态到经济、从城市到乡村、从文化到民生……这“十个坚定不移”结合当前、谋划长远,兼顾稳定、追求进步,质量并重、任务细化。
不得不说,马鞍山对目标定位的洞晰、对实现路径的清晰、对发展目的的明晰,深刻回答了发展之问、民生之问、时代之问。
策马扬鞭正当时,矢志笃行立芳华。
古老而又年轻的马鞍山,在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目标指引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驰而不息,以争创一流的志气、奋发进取的劲头,继续“一马当先”。
来源:凤凰网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