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遇见”科学岛:“筑巢引凤”新佳话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新春走基层|“遇见”科学岛:“筑巢引凤”新佳话

“十、九、八、七……”科学岛西侧,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控制大厅,一群不同肤色的科学家们凝视着中央大屏幕上的倒计时,等待着放电实验。

春节前,一场联合物理实验将全球百余名科学家的目光“锁定”在这里,见证EAST为当今世界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做实验“打样”。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内部不断产生核聚变反应。而“人造太阳”正如其名,就是要在地球上造出一个“太阳”来发电。为实现这个梦想,ITER的倡议在1985年被首次提出,全球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为这一项目而努力攻关。

2006年,中国正式成为ITER的参与方。在这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中,我国承担了近10%的科研任务,涉及超导磁体、电源等核心关键部件。

欧盟聚变委员会主席托尼·多恩感慨,相对于欧美国家,尽管中国的聚变研究起步较晚,但中国聚变项目的效率和进展令人惊叹。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是ITER中方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我们团队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前往ITER总部开展联合攻关。”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说。

2023年,ITER项目提出了新的建设和运行计划,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实验,提前演示并解决新计划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为何选择来一座中国的小岛开展实验?纵观全世界,EAST建成运行十余年来不仅屡破世界纪录,性能走在国际前列,与ITER技术路径、实验条件等一致,更在内壁材料等研究领域领先。

“EAST对ITER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平台,此外,我们也在向中国团队学习如何构建ITER的基础设施、控制室和运行方式,这次联合实验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收获。”远道而来的ITER实验运行部门负责人理查德·皮茨说。

小小一座岛上,先后建设、运行包括EAST在内的多个大科学装置,以世界级水准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筑巢”,自然引得全球科研尖端人才纷至沓来、龙腾凤集。

“过去都是把科研人员送到国外深造,如今越来越多外国学者来到科学岛上‘取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说,近年来,科学岛累计引进各类外籍人才130余人,建立了覆盖约70个国家和地区、150余家科研机构的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每年有500多人次的外籍学者来到岛上交流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0场左右。

科学岛上,“人造太阳”的科技成果早已跨洲连洋,拥抱世界:科学岛上的HT-6M装置赠送给泰国核技术研究所,中泰合作将其升级改造后,已在泰国正式建成并运行;科学岛为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相关装置和实验室提供重要部件。

2023年,科学岛启动的磁约束聚变能研究成为中国科学院首个正式启动的开放创新试点项目。

小小一座岛,成为世界科技版图上一个鲜亮的地标。近年来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究中心、中美国际托卡马克合作研究中心、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成并运行,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在绿色能源材料与技术领域建立合作,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突尼斯共建直线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这座岛,是中国科技领域创新开放的缩影。从找寻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清洁能源,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攻克人类生命健康重大难题,中国作为创新大国始终坚持对外共享科技创新资源,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

“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我们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告诉记者,科学岛还将在周边打造一个适宜国际青年科学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种好科研“梧桐树”,诚引全球凤凰栖。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