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声 | “皖里饭” 香全国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凤声 | “皖里饭” 香全国

凤声 | “皖里饭” 香全国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为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吃饭”这件大事一直是中国人最关注的,甚至没有之一。

近年来,外卖、预制菜等业态发展迅速。但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欢聚一堂的亲朋好友,“坐下来吃顿饭”依然是人们关注重点。

因为,国人餐桌上盛放得不仅仅是饭菜。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省份:地跨南北、连江襟淮,人们饮食差异明显,但每一道菜都有独特风味。

这里有吃白面馍馍就着黄豆酱的北方人,也有把包子做得精致无比的南方人;有把一只鸡做成一桌丰富宴席的能工巧匠,也有将一条鱼持久保鲜做成头牌菜的美食能手……

这里就是安徽,咸淡相宜、色香俱全。

凤凰网安徽注意到,近年来无论是在省内发展还是在外闯荡,一批安徽人将“徽菜徽味”带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江淮大地的味蕾冲击”。

诸如“中国包子第一股”巴比馒头、“宴会第一股”同庆楼、冲击IPO的“新徽菜”代表小菜园、“中式餐饮第一品牌”老乡鸡,还有安徽人创立“香飘北京”的南城香。

而这“一道道菜”背后蕴含的精神,更值得细细品味。

凤凰网安徽原创栏目《凤声》,本期为您解读“皖里”的这份饭,是如何香飘全国的。

五个人,五种味道

一个企业的兴衰往往与其创立者性格特点、成长经历、战略谋划等因素紧密相关,尤其是在餐饮行业。

巴比食品在上交所敲钟上市(图源巴比食品官网)

巴比食品在上交所敲钟上市(图源巴比食品官网)

——巴比馒头刘会平:创立“中国包子第一股”

在安徽安庆距离市区大约38公里,有一个名为“江镇”的小镇,长江支流皖河穿境而过。如众多皖南小镇一样,这里人口不多、山清水秀。

但江镇也与其他皖南小镇有明显不同——这里是“中国面点师之乡”。不少江镇人凭着面点手艺在外闯荡;据官方统计有近2万江镇人在外从事面点行业。

刘会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77年,刘会平出生在怀宁江镇。1998年,20岁刚出头的他来到大上海,也想闯出一片天。

初到上海环顾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刘会平摸了摸兜里的4千块钱,有些发懵:只凭卖包子,能在这个大都市立足么?

虽经历不少波折,但刘会平凭借有底气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不服输精神,慢慢在上海滩稳住阵脚。

2001年“刘师傅大包”在黄浦区繁华路段开业;2003年刘会平注册公司,“巴比馒头”问世;2005年“巴比馒头”品牌连锁加盟启动;2016年品牌连锁突破2000家;

2020年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中国包子第一股”诞生。

从“刘师傅大包”到“巴比馒头”再到“中国包子第一股”,刘会平一路前行将“小包子”做成了“大市场”。

如今虽是亿万富翁,但刘会平创业初期“中国的包子也一定能卖遍世界”的梦想一直还在。

沈基水(图源同庆楼官网)

沈基水(图源同庆楼官网)

——同庆楼沈基水:掌舵“宴会第一股”

事实上,沈基水原是一名公立医院医生。

沈基水生于1969年,是马鞍山和县人。早年曾在老家和县中医院工作是一名放射科医生;随后被调往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继续从事放射科工作。

在就职公立医院多年后,沈基水毅然辞去“铁饭碗”决定下海经商。这一举动在当年让众人不解,但沈基水有自己的打算。

在医院工作之闲,沈基水经常关注“吃饭”这件事,还曾向同事借钱开了一个小饭馆。

离开医院创业之初,他曾担任过马鞍山市梦都餐饮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沈基水以27.3万元的价格拍下当时经营不善的“同庆楼”。

据资料显示,1925年同庆楼由19位徽商在芜湖联合创办,还曾火遍京城;1999年同庆楼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但因经营不善,进入21世纪同庆楼的发展难以为继,商标于2004年被拍卖。

沈基水摘下同庆楼商标所有权后,立刻开启大手笔布局。

2005年注册安徽同庆楼餐饮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南京店开业;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2012年进驻北京;2015年公司整体变更为同庆楼餐饮股份;也是在2020年,同庆楼在A股主板上市。

据公开信息,2023年上半年同庆楼营收为10.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18%;在安徽、江苏、北京等地拥有直营门店89家,涵盖酒楼、婚礼会馆、酒店、新品牌门店等。

20年时间,让一家濒临倒闭的百年老店起死回生,沈基水的魄力和能力可见一斑。

汪书高(图源小菜园微信公众号)

汪书高(图源小菜园微信公众号)

——小菜园汪书高:冲击港股的低调厨师

无独有偶,也许是看到安徽老乡的上市经历有所触动,徽菜餐饮“后起之秀”小菜园也在谋划上市。

相信不少朋友在逛商场时都注意到:几乎每家大型商场的美食楼层都会有家“小菜园”,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安徽。

2月26日,小菜园在其官方微信上发布一则名为“常州门店信息”提示。凤凰网安徽发现,仅在常州一地,小菜园就有11家门店。

今年1月,小菜园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招股书显示,小菜园目前共有542家门店及6家子品牌门店,且集中分布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到2026年底,预计运营门店将超过1100家。

就是这样一家拥有500多家门店的餐企,其创始人见诸报端资料却很有限,可谓极其低调。

据公开资料,小菜园创始人是安徽铜陵人汪书高。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生计早早进入社会打拼。

因为早年当过厨师,汪书高曾开过餐馆、后来进军商务酒店;但酒店运营最终亏损,让他对未来多了份思考和谨慎。

思索再三,汪书高最终又回到餐饮路上,熟悉的赛道、熟悉的味道,创业梦想重燃。2013年,第一家小菜园在他的运作下正式营业。

小菜园主打平价菜、家常菜,人均消费60、70元。凤凰网安徽发现,“新徽菜”是其小菜园重点打造方向。

借用现在一句流行语“不是大饭店去不起,而是小菜园更有性价比”。这种平民化、差异化策略,让小菜园的忠实顾客不断攀升。

从第一家店到第542家店,再到冲刺上市,小菜园用了十多年时间。乍一看时间不短,但身处竞争极其激烈的餐饮行业,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有如此的门店数量,这种扩张速度也很令人惊叹。

束从轩(图源老乡鸡微信公众号)

束从轩(图源老乡鸡微信公众号)

——老乡鸡束从轩:扛起“中式快餐第一品牌”大旗

“咯咯哒咯咯咯哒”。

如果介绍说这是一个企业官方微博,很多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太不正经”。

每天几遍“咯咯哒”,与评论区网友欢笑打闹、各种段子频出,让老乡鸡持续在社媒“出圈大火”。

老乡鸡,是一家创立于安徽肥西的中式快餐品牌。

1982年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肥西农村。

20岁出头的他,没有循着多数农村青年的旧路安排人生。他用父母为其结婚准备的1800元,买了一千只土鸡养殖开启创业之路。

养了20多年土鸡后,束从轩认为可以在土鸡身上进一步做大文章。2003年合肥舒城路上第一家“肥西老母鸡”开业,束从轩开始进军餐饮行业。

2012年肥西老母鸡升级为“老乡鸡”。2020年束从轩大手一挥:加速布局一线城市,正式开启全国化发展。

如今全国门店已超1000多家的老乡鸡,土鸡还在养、鸡汤还在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乡鸡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在生产、管理、品宣等方面不断更新策略。

比如其创始人束从轩虽年过6旬,但经常亲自下场拍视频、讲段子、办活动,一口浓重的“肥西普通话”引来大量关注。

据凤凰网安徽观察到,束从轩2020年2月就注册了微博,现在有超过20万粉丝,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6000万次。

在微博上,“双击点赞,么么得”他会说;“RNG夺冠”的热点他也“蹭”;“啧蛋,晚上喝那个椰子咖啡,现在一毫不困怎么搞”这种没有翻译就听不懂的土话他也发……

老乡鸡自上而下呈现的这种紧追时代的年轻化氛围,时常让人觉得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也正是因为这种策略,让老乡鸡迎合了时代、扩张了市场、招徕了顾客。

汪国玉(图源南城香微信公众号)

汪国玉(图源南城香微信公众号)

——南城香汪国玉:立志“香飘满京城”

南城香的店面,全部开在北京城。

3元自助早餐、社区快餐、免费水果……这种主打亲民路线的风格,让众多北京市民倍感亲切。

为什么要打亲民路线?也要从创始人汪国玉的经历说起。

1965年出生的汪国玉,老家在安徽望江县。

“望江”,顾名思义临长江而建,滚滚江水穿境而过。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

但在汪国玉年轻时,家乡经济发展并不太好;为了生计,上世纪90年代初汪国玉与爱人就开启了北漂之旅。

初到北京,汪国玉就比别人有更清晰认识,“民以食为天”古语让他很关注餐饮行业。

最开始他骑着三轮车,从北京北三环进货、到南三环售卖,干起白条鸡生意;接着他将生意升级,从卖白条鸡改为卖“美式炸鸡”,生意火爆;1998年,汪国玉在永定门盘下一个小店,做起烧烤买卖。

创业的艰辛、北漂的辛苦没有磨掉汪国玉的志气和勇气。相反,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下的经验,让他有了更大雄心。

2001年第一家以“南城香”命名的快餐店正式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南城为中心南城香在北京开了185家门店。

在北京不到200多家的餐饮连锁店,看上去成绩不是很显眼。

但这与汪国玉对“南城香”的发展规划有关:不加盟、不融资、不上市。

汪国玉在接受参访时提到:“餐饮没有核心东西,很容易被人打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培养战略定力,而这个定力的来源就是文化。

汪国玉曾说:“你永远模仿不了文化。”

徽商精神在延续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一句似轻描淡写之语实则饱含餐饮创业者众多不平凡经历。

分析以上几位安徽人的创业经历,贫寒的出身、过程的艰辛、市场的竞争,并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

刘会平的包子店上市以后,没有坐收资本红利,仍在不断试验新口味、推出新产品;

沈基水的同庆楼,也开启了外卖业务,搭建了鲜肉大包直营店,进一步触达消费一线;

汪书高的小菜园,始终坚持平价路线,为的是让更多人坐下来吃顿可口的“新徽菜”;

束从轩的老乡鸡,开到北上广的高端写字楼,但每份鸡汤、每碗米饭仍保持着高质量;

汪国玉的南城香,坚持不走加盟扩张路线,始终保证产品质量,贯彻着方便大众理念。

其实都回归到了做餐饮的本质:吃饭这件普通事不需要花里胡哨,但必须当成一件大事对待。

黄山阳产土楼(凤凰网安徽特约摄影师 解光文 摄)

黄山阳产土楼(凤凰网安徽特约摄影师 解光文 摄)

而再往深里分析,他们的创业经历也是一种精神传承、文化延续。

“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面对生存窘境,古徽州人离开故土、走南闯北,吃苦耐劳、开拓创新,沉淀下著名的“徽商精神”。

而今面对时代潮流冲击、企业发展问题、同行竞争压力,新徽商群体依然保持不骄不躁、求新求变的态度。

地理虽分南北,徽商总是一家。

新徽商探索出的新路径,凝聚着自身逐梦的不懈奋斗,更体现了沿着先辈们足迹,将诚、信、义、利继承并发扬的新担当。

撰稿:凤凰网安徽 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