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声 | 为何说南京也需要马鞍山?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凤声 | 为何说南京也需要马鞍山?

凤声 | 为何说南京也需要马鞍山?

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出台了一份文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份名为《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的文件显示,马鞍山将从六个方面全面对接南京。

官方称,此举是“为城市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道路上加速奔跑注入了新的动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

网友评论:马鞍山不装了,正式官宣投入南京“怀抱”;也有评论提到:马鞍山离开了,只给合肥留下一个含山县。

当然,这些评论略带调侃。

凤凰网安徽看来,马鞍山这次“全面融入”其实有多方面考量:既有推动城市发展提档升级的现实考量,也是对国家、省级战略的决策执行,更有时不我待、奋力向上的战略前瞻。

对南京而言,马鞍山的“高调表白”也能助推这座“苏大强”省会城市发展。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方面两地都有广阔合作空间。

凤凰网安徽原创栏目《凤声》,本期为您解读“小马”与“金陵”的不解之缘。

马鞍山城区鸟瞰。濮勇 摄

马鞍山城区鸟瞰。濮勇 摄

“阔”过的马鞍山,如何转型?

众所周知,南京都市圈纳入的安徽四地与南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近年来安徽GDP排名第二、第三的芜湖、滁州,都在这个“圈层”里。

那么,为什么首提“全面融入”的是马鞍山?事物发展想要更进一步,需要足够的内驱力。

提到马鞍山,很多人乃至马鞍山本地人都会亲切地喊一声“小马”。

事实上,“小马”确实有些小:

国土面积刚过4千平方公里,在安徽16个地市中只排到第13位;常住人口也才219.1万人,甚至还没有皖北一个县的人口多。

小城市如何实现大发展?

1953年,马鞍山铁厂成立;1956年,马鞍山建市;195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1970年9月,马鞍山市与马钢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在马鞍山市政府官网的介绍中提到“因钢设市、因钢兴市,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市”,这句话深刻阐明这座城的设市由来。

宝武马钢。张明伟 摄

宝武马钢。张明伟 摄

如同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因自身禀赋、历史因素、国家战略等,很长一段时间里马鞍山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发展。

特别在2017年、2018年,可谓马鞍山经济发展“高光时刻 ”。

2017年马鞍山GDP超1700亿元,仅次于合肥、芜湖,省内排名第三;2018年GDP达到1918.1亿元,再登安徽“第三城”。

但2018年后马鞍山被省内后来者反超(滁州、阜阳、安庆等)。虽然每年都有发展,但总体上看,马鞍山发展动力与活力都稍显不足。

究其原因,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是难题,发展观念怎样转变是重点。

芜湖和滁州作为马鞍山的“左邻右里”,也同为南京城市圈的“兄弟城市”,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都在卯足劲、稳提升。

比如芜湖。在被赋予“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前,就加快转型、布局新兴产业,汽车产业、低空经济、大数据等成为发展提档升级的主要抓手。

再如滁州。这个把马鞍山挤下“第三城”宝座的地市,从“滁县”到“大滁城”,加速调整产业布局,提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足见其壮志。

反观马鞍山,城市规模本来就小,人口数量也限制了消费市场,产业发展除了马钢似乎没有其他强力支撑。

怎么办?如何解?

往东“抱紧”南京,马鞍山找到了方向。

建设中的宁马城际铁路。储灿林 摄

建设中的宁马城际铁路。储灿林 摄

南京需要更多“安徽兄弟”助力

纵观全国多个城市圈,不少都是概念提出时引发关注,时间一长便不温不火甚至发展停滞不前。

凤凰网安徽观察到,在长三角上述现象是不存在的。

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各大都市圈都在积极“攻城略地”,生怕发展慢了被甩在后面。

南京都市圈自获国家层面批复以来,圈内城市互动频次更高。加上马鞍山这次的大动作,南京都市圈更热闹了。

其实,对南京来说,当好南京都市圈“带头大哥”,引领圈内城市更上一层楼,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现实考量。

南京虽贵为江苏省会、副省级城市,但对省内各地的号召力一直以来都不太强。

至少在经济发展上,“苏大强”内部发展比较均衡,也导致其“散装指数”不小。

根据官方信息,2023年江苏常州GDP突破万亿,成为全国26个万亿城市新成员。

自此,江苏省内“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增至5个: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

这其中,苏州超2万亿元,南京是1.7万亿多,无锡超过1.5万亿元。

前有苏州压阵、后有无锡追赶,南京压力不小。更重要的是,南京2023年增速比全省低了1.2个百分点(江苏5.8%,南京4.6%)。

江苏当然乐见这种省内遍地开花的发展趋势,但历来省会地位不太明显的南京,更加“压力山大”。

“一个好汉三个帮”,南京也需要得力帮手助其一臂之力。

之前网上对南京属于苏北还是苏南有过激烈讨论,最后可能出于江苏人的豁达也许是因为南京人的倔强,得出的结论是:南京既不是苏北也不是苏南,南京就是南京。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

苏锡常不好撼动,苏北自成体系且有徐州引领。怎么办?南京把目光投向邻省安徽。

再往深里分析,纳入南京都市圈的安徽四座城市,最合南京“脾气”还是马鞍山。

芜湖自升格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后,安徽着力将其打造为省会合肥以外的另一增长极,南京就不好再干涉太多,因为这是“安徽内政”。

再观滁州。近年来其实和南京联系也很紧密,加之一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一边是明王朝定都之地,历史渊源颇深。

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二者看上去总有些若即若离。就比如全国第一条跨省城铁滁宁城际,滁州段去年已经通车了,南京那边迟迟没有太大进展。

再说宣城。宣城也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但与南京的互动比起其他三个“安徽兄弟”似乎弱一些。

一方面宣城离南京市区较远,中间还隔着自家的溧水、高淳,南京需要带一带。另一方面在发展战略上,杭州都市圈其实也吸引了宣城的关注。

这样一来,“交情颇深”的马鞍山,成了南京“最有力支持者”。

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唐焱 摄

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唐焱 摄

宁马本就有情,往后更加亲密

马鞍山和南京之间,距离很近。这种近体现在多方面: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

马鞍山到南京,火车共有37个车次。

马鞍山到南京,火车共有37个车次。

地缘上,两地之间驾车一个多小时即到、高铁只需要十几分钟、毗邻省际公交也已开通。

人文上,因为距离不远,使得两地人员交往频繁,饮食、方言、习俗等方面有很多共通点。

产业上,马鞍山以钢立市,但近年来正谋求转型,恰好南京在产业转移上也有需求,二者互补性较强。

凤凰网安徽注意到“宁马牵手”由来已久。

历史上,东吴孙权迁都南京时,首先占领采石,马鞍山一度成为南京的“粮仓钱库”;明朝朱元璋东进跨江,常遇春三打采石矶,为明朝定都南京打下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两地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一直都很频繁。

1986年马鞍山加入“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该协调会就是南京都市圈前身。

2000年“南京都市圈”概念首次提出,次年3月南京、马鞍山等苏皖六城就共建南京都市圈达成共识。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我国首个跨省都市圈正式亮相。

这个“圈”就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以及溧阳市和常州市金坛区。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互动并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因为两地历史上的渊源与现实中的互补,在融合上可谓双向奔赴。

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储灿林 摄

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储灿林 摄

一位老家在马鞍山的储先生,向凤凰网安徽分享了两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情。

疫情期间,储先生开车从马鞍山去南京,全程不查验健康码;南京高铁站和汽车站,有专门给马鞍山人开设的快速通道。因为太多马鞍山人在南京工作,需要每日往返。

另一件事情比较有趣:一次储先生要去南京参加朋友聚会。从马鞍山离开时候,朋友们从2打起、开始掼蛋,等到饭店见到朋友时,他们刚打到J。

官方数据也能说明宁马之间的“亲密关系”。

据马鞍山交通运输部门统计,每天从马鞍山东站来往南京的客流约有1.2万人次,宁马高速每天往来两地的车辆也有近2万辆次。同时,南京大数据平台有关统计显示,每天来宁离宁的人数排名中,马鞍山位居前列。

民心通,往来畅。

就在去年,一场事关南京都市圈发展的重磅会议把开会地点定在了马鞍山。

12月16日,2023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召开,都市圈内城市党政主要负责人齐聚马鞍山,共商发展大计。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层面批复以来,召开的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首次会议地点在南京。

官方透露这种安排是按照轮值顺序,但先“宁”后“马”之举,也足见南京对马鞍山的“私心”。

《南京日报》转载马鞍山全面融入文章

《南京日报》转载马鞍山全面融入文章

针对马鞍山的全面融入,南京方面也很积极。当地党报《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全文转载了马鞍山官媒发布的文章。

凤凰网安徽注意到,马鞍山此次提出的六大方面26条举措,宁马两地一直在推进。

在干部交流上,早在2018年,两地市委组织部就签署了《关于推进宁马两市组织工作交流合作备忘录》,推动干部、组织、人才各领域工作全方位交流合作。

在产业协同上,2021年马鞍山设立“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且已获省委编办正式批复,正处级建制。这里就是马鞍山全面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段和南京段都在加快建设,预计2025年底实现同步竣工运营。届时两市中心城区仅需30分钟即可实现互通互达。

一定意义上来说,南京和马鞍山的关系更像是家中的“老大”和“小弟”:

老大日子过好了,要拉一把小弟;等小弟强大了,老大既有面子也有依靠。

所以说,马鞍山这次全面融入其实是场双向奔赴。“小马”和“金陵”缘分不浅,这次要携手远行。

撰稿:凤凰网安徽 王腾飞